教資會網誌
我想回應
舊日網誌
教資會
英文
簡體
教學研究 相輔相成
(14-07-2011)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的委員來自不同界別,當中以學者為主 – 在25名非官守成員當中,有6名是非學術界的獨立人士,19名是本地或海外學者及學界人士。所有成員是以個人身份被委任至教資會。為確保中立及充份了解本地情况,主席不宜由本地學者或海外委員出任。即使主席來自商界,她/他的委任純粹基於個人的識見、領導能力及對教育事務的關心和貢獻。再者,委員會的每一個決定是經委員詳細討論和深思熟慮後才作出,並非主席一人所能左右。

在本星期初召開的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上,教資會主席向出席的議員和各間院校及教職員團體代表闡述了研究撥款分配方式及「優配學額」機制等學界關心的議題。與會者有贊成亦有反對意見。

教資會主席澄清了一些誤解:首先,各院校並沒有被削資。經常補助金在過去數年保持穩定,並有些微增加。2012/13學年開始,院校的第一年學士學額由每年14 600個增至15 000個。為副學士提供銜接機構的高年級學額亦會逐步增加一倍至8 000個。

研究撥款方面,教資會於2009年成功向政府爭取到180億元的「研究基金」。教資會又從各方面諮詢中理解到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者獨特的研究需要,所以決定擴大「替假教師」的支援,以便學者研究創作,並推出新的人文社會科「傑出學者計劃」。可惜以上的措施,被曲解為忽視教學,只重研究。

就教學質素方面,教資會一直深信院校的職能應以教學為首要責任。教資會一向重視提升院校的教學質素,經常補助金中的75%便是撥作教學用途。每年還發放「教學發展補助金」,鼓勵院校採用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改善學習環境。另外,教資會亦成立「傑出教學獎」,嘉許教學表現卓越的學者。院校在孕育知識的同時,也要傳播知識,研究因此亦同樣重要,與教學相輔相成。有見及此,教資會會繼續推動卓越研究,利用研究結果支援優質教學,藉此提升教學質素。

出色的研究工作能推動創新,為社會帶來極大裨益。但由於資源有限,我們必須採用適當的方法分配研究撥款,推動院校精益求精。有出席立法會的院校代表擔心,追求達國際水平的研究會影響本土研究和實用型研究。誠然,八間院校的研究工作起步點容或有別,教資會一向支持各類的研究,只要研究水平出色,一定獲得支持。從研究資助局的撥款往績,八間院校各有達國際水平的研究項目獲得資助。此外,在2005年推出的公共政策研究計劃,目的就是支持學者進行與香港社會有關的研究項目。我們希望學者能善用和參與這些計劃。最近,研究資助局更推出「傑出青年學者計劃」,提供充足資源培育優秀新進學者進行研究。

經教資會劃撥予院校的資源,每分毫均來自公帑,因此我們必須設立合適的機制,在院校自主的大前提下,鼓勵追求卓越,並同時向政府及社會問責。我們明白,各院校均有其獨特使命及發展方向,因此,我們在分配資源時,會聽取各方的聲音,吸納不同的意見,作出平衡,既能確保資源運用得當,亦能照顧院校和社會的需要。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