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會網誌
我想回應
舊日網誌
教資會fontgrchangeImage(this, 'ugc-icon2.gif');
英文
簡體
全球延攬  世界頂尖——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
(16-12-2010)

「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畫自推出以來,我經常被問及,這個廣納全球尖子,以優化本地院校研究生質素的計畫,是否可以把最佳的研究生帶來香港,加強我們在學術研究上的人才?所花的公帑,又是否能裨益香港社會?由於第一輪的得獎人剛入學,我們無法在這時為他們的表現下定論,但我希望就計畫的執行過程和大家分享我的觀察。

為確保得獎人的質素,申請人必須得到院校提名,才可進入最後的遴選階段。而各院校在提名時,須參照計畫的評選準則作出挑選,即學術表現、研究能力與潛質、溝通技巧及領導才能,並且表現優異、兼在同輩中脫穎而出的人,才有資格被提名。

三千申請得獎尖子148人

提名名單會交由一個來自世界頂尖學府及本地院校具豐富甄選博士生申請經驗的專家所組成的評審小組,選出得獎名單。為確保評審過程客觀公正,本地專家所審閱的申請資料會隱藏申請者所選的院校,務使在評審過程中,沒有任何偏私,並只集中考慮學生的質素。至於來自海外的專家小組成員,我會問他們兩個問題:這位候選人達到世界一流的水準嗎?如果他/她報讀你所屬院校的研究生課程,你會取錄他/她嗎?如果專家對這兩個問題都答「是」,該名候選人才達到我們的基本要求。

通過上述的評審過程,我們從三千個申請中,選出了一百四十八名得獎人,當中有四十二人選擇接受其他著名大學的獎學金而退出。這一點我們當然感到可惜,但同樣情況在其他獎學金計畫也有出現,我們應該尊重得獎人因應個人情況而作出的決定。

「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的金額,足以媲美其他國家同類獎學金。正因如此,不少人擔心我們不設下須留港服務的條件,令這群以公帑培育的得獎人,在學成後可能離港而沒有回饋香港社會。作為一個崇尚學術自由的社會和開放的經濟體系,我們應尊重得獎人的意向與選擇。然而,隨着本港的研究條件及環境不斷改善提升,加上得獎人日漸適應及融入香港的生活,相信會增加他們在畢業後留港發展的機會。縱使他們最後決定離開,亦與香港建立了深厚的關係,並於日後成為香港與外地合作的橋梁。

盼「博士研究生獎學金」成名牌

 

早前,我們舉辦了一個得獎人茶敍,讓得獎人與研究資助局成員及院校代表聚首一堂,這也是我首次與得獎者接觸。參加茶敍的得獎人來自二十個不同的國家/地區,全都是尖子,當中還有一位本港尖子,是剛獲得「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婦女與科學獎」的任詠華教授的高徒。這些得獎人所表現出來的自信和睿智,令我留下深刻印象。只是一些來自外地的得獎人在分享其間透露,縱然在學習上可應付自如,但始終是離鄉別井,在生活的小節上仍然需要時間融入及各方加強支援。也許所有有機會接觸這些學生的人都可以多關心他們,讓香港成為他們的另一個家。

 

隨着第一屆的學生陸續入學,我們今年再接再厲,出訪了九個南美洲及歐洲國家的廿四所知名學府宣傳第二輪計畫。我們會繼續與院校攜手,讓計畫得以成功推行,並期望在五至十年內,「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畫逐漸發展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界一個知名品牌,是全球尖子追求的目標,讓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得以鞏固。

錢大康教授
研究資助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