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會網誌
我想回應
舊日網誌
教資會fontgrchangeImage(this, 'ugc-icon2.gif');
英文
簡體
《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
(06-12-2010)

經過歷時一年多的檢討工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 很高興於2010年12月1日向政府呈交《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報告(http://www.ugc.edu.hk/big5/ugc/publication/report/report.htm)。

本報告源於教資會的2010年高等教育檢討,我們希望通過是次檢討,為界別的未來發展策略提出建議。報告是經過廣泛諮詢不同持份者後所制定的。

教資會主席史美倫議員(中)、高等教育檢討小組召集人Sir Colin Lucas (右)及高等教育檢討小組增選委員高彥鳴教授(左)出席發表報告的記者會。
在報告發表後,很多人向我提問: 「查太,報告的建議有40個之多,是否代表專上教育體系現時有什麼不足之處?」我的回應是: 「並非如此。」專上教育界發展健全,但我們認為界別可以運作得更好和更具連貫性。我們並不是基於有需要大幅改革現有制度而撰寫本報告。不過,我們認為有需要通過研究世界發展趨勢以及界別面對的挑戰,並藉著改善策略,在良好的基礎上精益求精。

因應政府為社會經濟需要和期望的轉變而推出的措施, 專上教育界得以蓬勃發展。學生完成中學課程後,較以前有更多升學機會,教資會資助院校亦取得長足的進步。但這些經年的發展亦令體系的組織變得複雜和零散,令現有學生和準學生難於決擇。教資會深信專上教育體系的各個環節須被視為一個單一而互相緊扣的體系。這個體系必須更透明,而且更具連貫性和流動性。在體系層面,這個優化的架構須為學生提供更明確的升學途徑,確保不同級別和不同院校的課程可互相銜接。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設立一個全面的學分累積及轉移制度。

在個人的層面方面,體系必須培養學生成為有承擔的世界公民,他們既有國際視野又不失其香港人身份。

香港的未來建基於有相當教育水平,而且“放眼世界”的人口。香港一直是亞洲(特別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方交往的主要樞紐。雖然這些交往的性質已起了變化,而情況將會持續,我們深信本港的高等教育體系應致力保持香港既為國際城市,又能與內地體系融和的獨特之處。這是香港在全球化世界中保持競爭力的獨特優勢,也是香港與中國內地其他城市的不同之處。

大學是培育未來領袖的搖籃。領袖須具備國際視野,並能勝任於全球化環境下工作,同時將香港的文化和價值觀帶到海外。因此,有需要通過提供一個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和教員組成的國際化校園,以及更多高質素的交流活動,以擴闊本地生的視野。此外,須締造一個具吸引力的環境以利便人才來港, 這些人才的環球流動性較高,政府需要挽留足夠的人才,使他們對香港有歸屬感,願意長期留港發展。

我們認為高等教育界在營造這種環境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院校應積極幫助非本地學生更好地融入本地學生。社會各界亦須協力,令非本地人士更享受他們在港的經驗,以及與香港人往來。

國際化對香港及高等教育界至為重要。政府及院校必須在這方面通力合作,這個政策亦須得到社會的支持,才能取得成功。我們希望報告可以提供有用的資料,引起各方討論,令政府、大學、持份者及社會大眾均清楚明白國際化的目的及實踐國際化所需採取的步驟,並就此達成共識。

這份報告已呈交政府考慮。如報告的方向和建議獲政府接納,我們預計有關運作細節會經持份者討論後制定。我們喜見報告已促使社會各界積極思考和討論香港專上教育的未來路向,並期望持份者會繼續積極討論這些課題。

史美倫議員
教資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