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回應
舊日網誌
教資會
英文
簡體
研究資助局的工作
(30-09-2010)

創新與研究對香港的將來,舉足輕重。學者的使命是從研究中發掘新知識,推動專業學術的發展,用諸社會,培育學生,繼往開來,使社會受惠。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為八所教資會資助院校提供資源進行學術研究,途徑有二:「整體補助金」及「研究補助金」。整體補助金下的撥款,確保各院校研究設施添置更新。研究補助金則由教資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研資局)負責,通過「專家評審機制」,以競爭形式資助各院校學者的優質研究項目。

研資局設五評審小組

研資局為教資會轄下的非法定資助機構,成員由行政長官委任,包括本地及海外學者,和本地社會人士。研資局通過教資會向政府提出院校在學術研究方面的需要;並審批院校提交的研究計畫,以發放政府所提供的研究經費。在二○○九至二○一○學年,研資局各種撥款資助達七點四五億元。「專家評審機制」為國際研究撥款機構廣為採用,研資局亦不例外。研資局下設五個評審小組,成員包括不同學科的本地和海外著名的學者。他們在評審研究計畫時,每項計畫必須由多名專家進行評審。研資局會綜合評審小組的撥款建議後,決定最終的撥款。研究與教學是相輔相成,不能分割的。院校的教學人員須參與研究工作,才能向學生傳授專門領域的最新知識,傳道授業解惑,鼓勵他們自行吸收新思維。整體補助金中的研究用途撥款約佔總額的二成三,而教學用途撥款則約佔七成五,其餘百分之二則為專業用途撥款。由此可見,教資會既支持學術研究,亦積極鼓勵教學工作。雖然基礎研究的成果不會立竿見影,但其學術成果深遠,應用廣泛,亦不囿於本地問題。研資局在評審不同類別的研究計畫均一視同仁,根據研究計畫的學術質素評審,務求創造一個以研究實力為主導的學術環境。有評論指本地學者為追求國際榮譽而選擇西方學術圈子的題材,從而忽略本地的課題。其實,歐美的科學與科技研究水平無疑屬首屈一指,本地學者致力爭取在其學刊上發表文章,是無可厚非。不過,研資局認為在追求國際學術水平與顧及香港社會需求的兩者之間,並無牴觸。例如,香港經濟與企業策略的研究,大型流感的控制研究,肝癌的研究等既獲國際同行的嘉許,亦能顧及本地社會的需求,兩者並行不悖。自然科學研究多需要特殊儀器和聘請研究助理。資源需要較多,不說自明,相比之下,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的研究最需要的是學者自身的時間空間。有鑒於此,研資局在優配研究金下提供特別撥款,以供聘請代課老師,讓這些學科的申請人騰出時間,從事研究及寫作。自○八年起,政府中央政策組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撥款計畫」。這項計畫對社會科學學者尤其適合。

學術研究投放更多資源

有見香港在發展研究方面逐漸取得優勢,研資局認為現時香港學者已與國際卓越水平看齊。為追求更卓越的成績,研資局認同香港需要在學術研究投放更多資源,並建議政府加強支持學術研究。隨着「研究基金」的成立,研資局撥款更多,為院校提供穩定資助來源,以競爭形式申請作研究之用。教資會轄下的研究小組現正進行兩項重要的檢討。其中一項是如何改善未來的研究評審工作,另一項則為如何增強研究撥款的競爭性。有關檢討結果會歸納於《二○一○年高等教育檢討》內,並會配合二○一二至二○一五年三年期的撥款計畫。



錢大康教授研究資助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