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资会刊物 > 演辞及文稿 > 2000 > 教育处成人教育组官立夜中学(伊利沙伯中学中心)1999-2000年度颁奖典 --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秘书长张宝德先生致辞全文 (24.11.2000)

教育处成人教育组官立夜中学(伊利沙伯中学中心)1999-2000年度颁奖典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秘书长张宝德先生致辞全文

郑校长同副校长,教育署高级主任蔡先生,蔡国炳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嘉宾,

我是三十四年前本校的毕业生。今日有机会和大家讲几句话自然十分荣幸。另外,又能够与我当日的校长亦即这间学校的创校校长蔡国炳先生一齐在这个台上,亦令我特别高兴

如果大家容许我的话,想趁这个机会我要向蔡国炳校长致意。蔡校长对于这间学校,视如自己子女,全心全力将它办好。今日有很多旧老师旧同学聚首一堂,其中有相隔二三十年的,便足以证明我们之间有一种特别的联系,而这种特别联系就是环绕在母校和蔡校长而产生的。在我们心目中可以话蔡校长和母校是一体的,没有蔡校长就不会有现在官立夜中,而就我自己来说,没有官立夜中就可能连中学也读不上。所以我希望大家和我一起鼓掌向蔡校长和当年为创办官立夜中的老师致敬。{鼓掌}

想当年读夜校是特别辛苦的。大家可能不知道当初夜中创立时并不在伊利沙伯中学。最先是广东道官立,后来在红磡官立。两间都是小学,试想想我们当时都是略超龄的中学生,其中之不便可以想象。搬到QES后形势自然好转,但主要问题仍然存在。

大家都知道QES是一间名校,设备亦充足,但当时我们完全被视作「外人」,任何设备,不用说实验室或礼堂,就算是lecture room 和球塲,概不借用。到现在我还记得官立夜中有史以来的一次同学联欢晚会就是在 covered playground 用几张兵乓球枱面和一个女同学借来的大床单搭成的。

但是艰苦虽然艰苦,乐趣依然是有的。蔡校长当年的政策是尽量使我们有正规学校学生生活 – 概念即现在流行「全人」教育。他要所有学生穿整齐校服,要守严格纪律。《例》 课程虽然紧迫,我们照样有集会、有speech day、有班会、有领袖生。课外活动方面我们亦尽量争取,有92旅童军,基督徒团契,爱丁堡奖励计划, social evening 及同学自己筹办的高年班替低年班同学免费补习,旧生会奖学金等。

夜中发展至今成绩已经很好,扩展到有理科和商科,会考班和高等程度班,当然客观条件限制之下像体育艺术等仍然欠缺,但我有点不明白的就是现时最重要的资讯科技科目仍未能设立。相信今日在座的教育署蔡伟文高级主任会特别留意的。

作为夜校学生,学习条件先天性不及人,教与学都比人辛苦,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你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克苦,和自强。我敢相信,如果你能发挥这此种特质,在终身学习方面可能还要比其他人优胜,因为将来的教育是不分年龄、不分阶段而且是灵活多变的。

谈到教育,大家都知道教育就是选择。你选择学校、学科,但学校、学科亦选择你。在这个前提下我想趁今日这机会和大家作一个高等教育的前瞻,看看将来会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香港整体、对你和将来你的子女都有影响。我下面所讲全部都不是自己的创作或意思,大部分是已经显示或者证实的趋势,有些是专家的共识。虽然是这样,我仍然希望大家略为存疑不可全盘接受,因为世事常变。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以下所讲出六个转变在未来十年里面是会遂一实现的 :

  1. 知识的耐用性 (the shelf life of knowledge) 大幅度减少,比起人的生命(the shelf life of people)短得多。将来曾经在某某大学得某某学位并不能代表对一个学术领域有足够认识,人们亦不能够期望一生中只做一份工作或从事同一行业。职业会是一种多变多样并行或者是时断时续,而学习亦一样配合,即是说教育程度再不以学历为衡量,而是以一个「终身学习户口」概念代替。在这「终身学习户口」里面,人们关心就是学历技能和人生的经验,而两者之间可能以人生经验最重要。《例》

  2. 教育再无专利,大学教育的垄断会彻底崩溃。因为科技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改变,教育变得全球化。尤其是名牌大学,透过网上技术和海外合作计划将全球性扩张,这个趋势会将大学种类一分为二,有些是实体砖头大学 ("brick" university) 有些是虚拟的网上大学 ("click" university),同时又有混合体的以市塲为主导企业化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更甚者就是新媒体或者工业界主办或合办的大学。《例》更加有其他的竞争者和社区学院和特别度身订做的衔接课程等等。

  3. 学习可以多点进入和多点退出。即是说一生之中每个人都会随自己的需要多次进出教育体系,再不是现在一定要某年纪读某书,读完某书升某班。一切都可以灵活接驳。比喻说,就现在大家都是吃一种定时供应的常餐,将来是「a la carte」,随时开餐随意配搭,而所受教育亦可能以护照形式纪录并随身携带进出教育体系。

  4. 现时一般来说是「教大于学」(即是老师决定学生学什么)将来是「学大于教」(即是学生决定老师教什么),尤其是当办学经费跟学生走的时候,更加是市塲主宰一切。

  5. 每个人的学习时间有限,各办学机构自然要竞争,教学要视像化才吸引,将来出现市场推广,明星教授,最劲的 "lecture" 或者是最 "In" 的大学并不出奇。归根究柢这个是一个资讯娱乐(infotainment)的年代。

  6. 学历大泛滥,各种名目都有,将来一个学士学位不知代表什么,是教了三年、学了三年、见了三年、坐了三年,还是什么?总之一切要重新厘定。但是这个工作应该由谁来做呢?是政府?是工业界商界,还是其他机构?在全球化趋势之下,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又应怎么合作呢?

  7. 在上述变化之下,有一些问题是必须考虑,好像大学究竟还有发扬文化,服务社群等使命吗?学院自主和学术自由还有什么保障,大学生活 (campus life) 还完整吗?学院另外一个重要贡献:学术研究会怎样?如果研究和教学即是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分开处理,社会上是有得还是有失呢?还有,究竟会否仍有足够为学术而办学的学院,继续教授纯文或者纯理的科目呢?

  8. 更大问题是社会公义怎样照顾,如果是钱多就就学机会多和质素好的话,对社会阶层流动 (social mobility) 是有极大负面影响的。困难的就是公共资源有限,高等教育全部由政府承担并不可行,但单靠市塲主导亦是不妥。因为市塲一定是「短视」的,在社会层面上亦未必「公平」。

以上所讲有些是令人振奋好消息,有些是令人担心的坏消息。但是不论我们喜欢与否,潮流势不可挡。

各位同学,香港的教育改革现在正在起步,这个改革相当全面。对你们和你们的下一代都有极大的影响。我期待你们本着夜中学生的克苦和自强的精神,好好利用这个时机,终身学习。比别人走多一步,走快一步,蔡校长当年对我们教诲,我最深印象一点就是不接受「读夜校一定比不上日校」的假设。即是说,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给自己借口,和其他人一样公平竞争,为自己选定的目标而努力。这是我愿与各同学共勉的。


多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