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资会刊物 > 演辞及文稿 > 2000 >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第四十九届毕业典礼--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林李翘如博士致辞全文 (7.12.2000)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第四十九届毕业典礼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林李翘如博士致辞全文

梁秉中院长,各位校董,各位教授,各位家长及毕业同学:

大学毕业是人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我很高兴获得邀请,出席新亚书院的毕业典礼,让我有机会和大家分享这份踏进人生另一阶段的喜悦。

我相信在坐各位对新亚书院的历史绝对不会感到陌生。新亚书院是由已故钱穆博士及一群来自内地的学者于1949年创立。建校初期规模极小,只是租用一所中学的三间课室,在夜间授课。其后更因经济问题,无法聘请职员和校工,日常校务要由师生兼负。在短短一年内,校址更多次搬迁。新亚校歌所述的「手空空,无一物」,正是反映当年的情形。尽管如此,凭着创办人的努力和坚持,荜路蓝缕,终于于1956年正式成立新亚书院自己的校舍。在之后的几十年,新亚书院获得社会人士及海内外机构的热心支持,得以稳健发展。

我十分敬佩新亚创办人对教育的热诚和坚持,令更多年青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提供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知识的累积。我们需要培养具涵养,有独立判断和思考能力,拥有国际视野,善于创新应变及愿意作出承担的人才,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因此,高等教育除了肩负学术领域的开拓及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外,亦应提升学生的修养和情操,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及对新事物的敏锐触角,最终目的是他们身心得到平衡发展。做一个更好,更有用的人,这正是「全人教育」的理念。

中文大学一直以来都坚持「全人教育」的理念,而新亚书院更向来重视通识教育,及对正确价值观和良好品格的培养。书院在致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亦重视加强学生对于西方文化和海外地区的学术成就的了解。透过种种校园活动,例如与耶鲁大学 / 两岸大学的交流访问,与外地院校进行的交换学生计划,及于暑假期间于英国及北京进行的语文训练课程,都为学生提供增广见闻及认识中西文化的机会。为了进一步丰富校园生活,院长梁秉中教授亦致力加强中港台的学术交流,使学生除了在学术上追求卓越外,在个人视野上亦能探索更辽濶的空间。新亚书院在与海外学术机构合作方面的努力,不但打开香港高等教育学院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之门,亦奠定了香港高等教育学院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教资会在过去数年亦透过不同途径,如增加宿生比率及增加非本地学生比率,推动和协助院校发展「全人教育」。教资会认为,宿舍生活对体现学生全人教育的理念尤为重要。在宿舍中,学生可与其他学科和不同背景的同学接触,从而加强他们的社交技巧、自律能力和团队精神。教资会已决定拨款与新亚书院增建三百个宿位,有关工程预计会于2002年初完成。

「全人教育」和「终身学习」都是政府大力推行的教育改革的重点,教资会十分认同这两个理念,亦会在机制层面中尽量配合,增加改革的努力和鼓励灵活的安排。

刚才我提及新亚书院校歌的其中一句:「手空空,无一物」,实在十分能够反映同学们今天的情况。同学们于今日聚首一堂,庆祝完成一个学习阶段,为多年的大学教育划上一个总结,并准备迎接璀璨的将来;但从另一角度看,同学们虽未算于「无一物」,但事实上,你们无论在学识或个人的情操上绝对称不上「富有」。就此,我想借用新亚书院校歌里面另一段脍炙人口的歌词:「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来激励大家,追寻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我希望同学们能以新亚书院创办人钱穆博士的坚毅精神,鞭策自己,时刻意识自己尚有不足之处,从而继续提升自己的情操、品格和追求更高更广的知识。

最后,我祝各位同学有一个丰盛和充满意义的将来。多谢各位。

2000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