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水产鱼类的汞污染状况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首席研究员:黄铭洪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
汞,俗称水银,是一种非常有用并需要予以注意的金属,因为如果滥用或者随意丢弃汞,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汞存在的形态有好几种,毒性最大的是甲基汞。它多数是在水环境中形成的。如果污染严重,会造成水体中的鱼体内的甲基汞浓度超标。因此,食用汞污染的鱼会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要调查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水产鱼类汞污染的状况,并作出健康风险评估。
利用创新蛋白组学筛选平台建立以循证中医学为本的生物靶标治疗数据库
首席研究员:萧文鸾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
蛋白质谱是一个崭新及高效应的技术,它可以针对生物体的器官、组织和液体等所包含数以万计的蛋白质进行精确分析。利用这类型的技术平台,科学家们已成功的寻找出用来鉴别疾病及病征各类型的生物靶标。蛋白质谱学的技术及其所含盖的整体观正有助于错纵复杂的中药药理研究。在这申请的研究项目,我们的专家小组计划利用蛋白质谱分析技术,针对肠癌及类风湿关节炎的动物模型在接受中药治疗期间的血液和组织样本进行分析,辨认细胞内每一个蛋白质的质和量,从而寻找出生物靶标,以解释中药的成效及分子生物学层面的治病机理。我们研究的成果将会为日后中药药效的实证科学研究树立一个有用的楷模。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振荡实验
首席研究员:朱明中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近年中微子振荡及有质量的发现,对宇宙学、粒子及天体物理学影响深远。描述中微子振荡的一个重要参数 13却仍是未知之数。一队本港及国际的物理学家,将在大亚湾核电厂通过测量中微子通量以量度 13。此项目将促进本港基础物理研究及国际科研合作。
蛋白质和磷酸肌醇的相互作用对神经细胞信号传导的调控
首席研究员:张明杰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磷酸肌醇家族通过与各种脂膜蛋白结合对多项重要的生命活动进行调控。本项目将对一系列神经系统细胞信号传导蛋白与磷酸肌醇的结合机制展开详细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藉以为相关的多种人类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集成III-氮化物三极管和微感应器
首席研究员:刘纪美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许多不同范畴需要耐用、可靠、稳定及灵敏的传感器。随着市场对传感器的要求提高,半导体材料(如III-氮化物)使用,将会为传感器的应用带来新路向。我们领导的专家小组将彻底研究集成III-氮化物电晶体及传感器项目。III-氮化物呈现的宽能带隙的特性及强大的压电效应适用于高温压力传感器,有助航空及自动化工业的发展。
幽门螺杆菌中金属结合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研究
首席研究员:孙红哲教授 (香港大学)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来识别金属结合蛋白在幽门螺杆菌存活和毒性中的重要作用,证实它们并对其作功能性的研究,以及大量表达这些所选金属结合蛋白(例如传递和储存镍的蛋白)并对他们做结构性的表征。我们的研究包括:运用分子遗传学和比较蛋白质组学阐明金属蛋白在细胞的生长调节、应激反应、生物膜形成以及毒性方面的作用;运用结构生物学成果为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方向。预计我们的实验成果将在分子水平上提供幽门螺杆菌更全面的描述而且将成为一个防治病原菌和胃癌的崭新研究方法。
对肥胖、糖尿病相关血管病变的跨学科研究: 从风险预测到干预治疗
首席研究员:徐爱民博士 (香港大学)
心血管疾病(例如中风和心功能衰竭)是老年人群中引起致残及死亡的头号杀手。 肥胖和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常见诱发因素。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在香港建立起一个基础及临床相接合的综合研究平台, 并系统地阐明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将集中研究几种从脂肪组织中产生的循环因子在这些疾病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开发新的诊疗手段用于防治与肥胖和糖尿病相关的心血管疾病。
衰老:外遗传调控, 细胞周期检测点及干细胞潜能
首席研究员:周中军博士 (香港大学)
衰老是指成熟个体身体机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正常衰老过程持续时间很长,难以进行研究。快速衰老∕早老就成为研究衰老的理想模型。本课题拟利用人类早老症及相应的小鼠模型研究表观遗传调控,
细胞周期检测点及干细胞潜:能对衰老的影响。我们期待能找到早老与正常衰老间的异同点。
等离子体浸没式离子注入与沉积设备
首席研究员:朱剑豪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
等离子体浸没式离子注入与沉积是改进材料和工业器件表面特性的多功能技术。香港城市大学朱剑豪教授及其研究人员于1996设计并建造了第一代等离子体浸没式离子注入与沉积设备,并已为世界各地80所大学、机构及公司的研究人员、超过40个研究项目提供协助。
是次获拨款建造的新仪器能结合各种先进技术,令本地及外国的研究员得以继续进行卓越的科学研究工作。
绿色氧化化学与技术
首席研究员: 刘大铸教授(香港城市大学)
绿色化学的定义是设计安全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以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使用和产生。香港城市大学刘大铸教授及其研究人员计划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以推动绿色化学及技术在香港的发展。他们将重点开发能将石油性物质转化为各种有用的化学物的绿色催化氧化技术。此项研究旨在研发出可在室温下操作,同时使用环保试剂如过氧化氢、氧气及水以取代有毒的溶剂的催化氧化过程。
人参皂苷作为甾类激素受体功能性配位体的研究: 从配位体与受体位到细胞的稳衡作用
首席研究员: 黄岳顺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
人参一直被亚洲认为是一种万灵药物,亦已有大量文献记载了它的滋补功能和特殊疗效。虽然首席研究员及其研究人员于先期的研究已显示人参的活性成分
- 皂苷可以影响某些荷尔蒙的活动,其药理学机理仍未被清楚了解,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人参里有超过30种皂苷。此项研究计划将针对这些皂苷进行一个系统研究,探讨这些化学物的生物作用如何影响荷尔蒙的活动,最终为人参疗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重构西江:明清帝国的建构与土著社会的演变
首席研究员: 科大卫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西江是连接云南、广西、贵州、广东的主要水道。在明、清时期,这些省份的大部分地区经历过由地方头领(土司)管治转变为由地方官管治的过程。这个转变对土著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广州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会透过研究庙宇、祠堂、碑记、族谱、田土契约、宗教记录和现今还沿用的宗教仪式来探讨这个演变过程;亦会藉着寻找与宗教仪式有关及由地区归纳成中央皇朝的历史等文化标签,从中了解地方文化如何反映地方社会与国家的互动。
网络编码新方向
首席研究员: 李硕彦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互联网中的讯息传输是以存储转发的方式(亦即复制)来进行的。虽然复制是最自然的传输方式,但是能广泛应用的网络编码的传输方式则更有效率。当应用于对等内容分发、各种无线网络、及其他通讯时,网络编码的传输方式能使传送速率达到最高,同时令时延及能源的消耗减至最低。本研究计划旨在探讨网络编码用于可靠通信及IP电视的原理。
全面系统研究蛋白激酶组在细胞生长和分化中的作用
首席研究员: 邬振国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蛋白激酶组是负责把磷酸盐加进其他蛋白质的酶分子,这种生化过程称为磷酸化,而某些蛋白激酶的突变已知可导致包括肿瘤的人类疾病。目前,在人类及老鼠的细胞中已确认了518种蛋白激酶。尽管以往的研究已经描述了不少蛋白激酶组在细胞中的作用,但仍然缺乏一个对整个蛋白质激酶组在细胞生长及分化中的作用的系统研究。在这个研究项目中,香港科技大学邬振国教授及其研究人员将采用RNA干扰技术来筛选在细胞生长及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激酶。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奖的RNA干扰技术,可以有效地将细胞内个别基因活动停止,而神经和骨骼肌细胞将被用作研究蛋白激酶功能及机理的细胞模型。这项研究将有助科学家了解这些基因在细胞中的作用,并为研发药物提供新的目标。
食道癌研究中心
首席研究员: 龙李梅瑞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食管癌的成因一般与饮食因素和习惯以及遗传有关。中国北部是全球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死亡率高达90%。在香港,食管癌多于中晚期才被诊断出以至治疗困难。为了提高食管癌病人的存活率,研发新的诊断生物标志和治疗方法是必须的。是次拨款将用于成立香港首个食管癌研究中心,成员包括来自本地四所大学的教授,他们各自在不同范畴的食管癌基础及临床研究上拥有专门知识。龙李梅瑞教授及其研究人员计划测定偶发性食管癌的份子遗传基础,以及鉴定中国北部发病率高地区遗传性食管癌相关的基因,并会建立正常食管上皮细胞株以确认食管癌变的关键基因。此外,亦会进一步探索基因组、表观遗传学及蛋白质学的生物标志在食管癌诊断和预后的应用,并发展一个预测患者对化疗或其他治疗方法的反应的预测模型,从而提高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电磁共振结构及等离子体结构
首席研究员: 陈子亭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这是一个结合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来研发新一代可控制光的人造材料的研究项目。香港科技大学陈子亭教授及其研究人员计划利用特别设计的结构共振,与材料特有的"等离子"共振互相结合,对光进行控制。这些共振结构可产生有趣的现象,比如制造出高解析度的平板透镜及可控制热辐射的材料,甚至可以减少光的散射使物件隐形。此项研究成果将可成为以针对特定功能和应用来设计新物料的设计方式的范例。
肝癌分子病理的多学科研究
首席研究员: 吴吕爱莲教授 (香港大学)
肝癌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亚洲包括香港是病发率高的地区。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渐进过程。香港大学吴吕爱莲教授及其研究人员计划利用人体组织样本及老鼠来检测基因及分子水平在不同分期的肝癌的变化,同时也会对乙肝病毒进行研究。此外,这项研究计划亦会解构异常细胞的信号传导如何影响重要基因的活动及导致肝细胞癌变。
拟肽的设计、合成及生物医学应用
首席研究员:杨丹教授 (香港大学)
天然存在的蛋白质和多肽在生命体系中扮演如酶、抗体与激素等重要的角色。然而稳定性低及吸收能力差的问题却阻碍了它们作为药物的应用。因此开发可以模拟天然蛋白质和多肽的功能并且具有更高稳定性和吸收性的分子(拟肽)将有着重大的科研和实用意义。在此项研究计划中,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利用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开发一种非天然的氨基酸
- 氨氧基酸所构成的新型分子,探求它们在抗癌、抗病毒、模拟离子通道以及作为生物材料的潜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