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主导系统的自我认知故障预测
项目统筹者: Prof Michael Pecht (香港城市大学)
当前对大型复杂电子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的方法普遍存在以下不足及存在基本上的问题:不能跟上日益更新的技术,缺乏考虑实际的复杂使用环境,以及无法分辨间歇性故障,而这些都是系统失效最常见的原因。鉴于系统普遍失效这一问题特别严重,本项目旨在研究一种全新的方法,通过感测器数据融合演算法,识别瞬态和虚警的方法,以及分析与故障相关的系统事件和模式变化,提前预测系统失效,为大型复杂电子系统提供一种有效的可靠性预测和系统健康管理方法。
我们将
开展工程应用研究,重点研究采用PHM的商业效应,保养问题以及投资回报率
TGF-β信号通路在终末期器官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探讨
项目统筹者:蓝辉耀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组织和器官硬化或纤维化是导致器官机能活动永久性丧失的一条常见共同的通路。这些疾病也称为终末期器官疾病,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常见疾病。这些疾病包括慢性心血管疾病,肝脏硬化,慢性肺病和慢性肾脏病。然而,其致病性机制仍不明,并且治疗依然无特效。因此,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打算建立一个联合基础和临床研究平台,研究新的组织和器官硬化发病机制,开发新颖,有效的抗纤维化疗法。目标在开创和提高终末期器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新水准。
从人到动物学用电子蝙蝠耳替代视觉的神经机理
项目统筹者:贺菊芳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
该研究项目将以人和动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交叉模态学习是在哪里以及如何产生的。交叉模态学习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得的具有方位信息的听觉信号转化成具有空间导航作用的视觉空间信号。通过"蝙蝠耳" (www.rs.polyu.edu.hk/batears) 进行各种学习所产生的神经元可塑性和个体行为改变可以由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fMRI) 技术捕获。生理学研究将揭示通过"蝙蝠耳"获得的听觉信息诱发的视觉响应的学习过程是怎样产生的,以及海马系统是如何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的。研究结果将提高我们对交叉模态学习如何产生的认识,增进我们对现存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理解。这些研究所获得信息可以作为研究由中风和脑损伤导致的感觉功能受损的快速恢复的一个理论模型。
新型材料中的量子序:超导体和拓朴绝缘体
项目统筹者:吴大琪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这是一个基础科学探究课题。目标是近年在凝聚态物理学界的两项重要发现:铁基超导体和拓朴绝缘体。这两种物质都表现出独特的电子量子行为﹝量子序﹞,铁基超导体的多电子能带及自旋效应,令它显露有异于一般超导体的特质。拓朴绝缘体有源于能带非平凡拓朴结构的特殊表面电子态。要明白两种物质独特量子性质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其可能导致的科技应用是物理研究的目标。目前我们对它们了解不多,材料本身的复杂性令我们需要一个大型而有组织的合作研究计划去解决问题。幸运地源于年前一个合作研究计划的资助,我们已组织了一个相当成熟的理论物理科研队伍。研究计划让我们可以团结起来全面地去研究了解两种物质背后的量子运作原理,进而更深一层地去了解﹝量子﹞拓朴序的内在意义。我们团队的好几位成员已经独自在这些题目上开展研究,并已取得一些有影响力的成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合作计划能带来更进一步的发现,令我们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研究队伍,进一步带动香港的科研。
斑马鱼小胶质细胞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
项目统筹者:温子龙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人体产生几百万个血液细胞。这些血液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在氧气和营养物质到组织的输送、废物和病原的排除、器官的形成与再生等很多生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发现人类这些血液细胞发育和功能的异常可以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本合作课题将探索调控一种起源于血液组织而定居于脑组织的小胶质细胞发育与功能的分子网络和一种白血病亚型 - 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但可以加深我们对小胶质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和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了解,而且有望为相关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香港斜坡生态工程
项目统筹者:吴宏伟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近年来,香港民众对于斜坡环保设计和斜坡改善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香港地形崎岖、暴雨频繁,滑坡问题一直令人担忧。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和提高我们对于植物根茎-土-水之间相互作用的根本认知,并开发一套创新的、环保的、可靠的"综合植物被覆盖层"、初步设计方案将针对及先试用于香港浅层土坡。这种植物被覆盖层可以自我再生。本项目将执行五个主要研究任务,包括:现场监测、根茎系统的特征研究、植物被覆盖边坡的离心机及数值模拟、建立一个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一套基于可靠度分析的植物被覆盖边坡的初步设计准则。本项目的成果将会提升对香港植物覆盖层对斜坡稳定性的认识;新建的基于可靠度分析的初步设计准则也将为今后实验室模拟及现场测试提供依据。
创立香港代谢疾病研究中心:对肝源性激素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项目统筹者:林小玲教授 (香港大学)
糖尿病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正逐年增加,并成为老年化社会主要的致残及致死的病因。为发展更有效的防治糖尿病的新方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最近在北美顶尖大学中建立了六个小鼠代谢表型鉴定中心,用以促进糖尿病方面的合作研究。在香港,糖尿病的发病率目前大约有10%,其糖尿病患病人数很快就会超过100万。为了应付糖尿病对当地健康及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本项目旨在建立一个跨学科的代谢疾病研究中心,以对香港及中国南部的糖尿病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并促进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我们将利用这个平台对最近鉴定的两种肝源性代谢激素的生理功能,分子作用机理及临床意义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将为发展有效的糖尿病诊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肝癌分子病理的多学科研究
项目统筹者:吴吕爱莲博士 (香港大学)
肝癌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亚洲与香港是其高发区。虽然肝癌的风险因素已为人所知,但其形成的分子机制仍未明。此外, 崭新的肝癌治疗疗法是令人期待的,认识肝癌分子和细胞标靶能促进设计治疗肝癌的新疗法。
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渐进过程,我们两个主要目标就是围绕这一特点制定的。我们首要的目标是通过对不同分期的肝癌标本进行分析,掌握微核醣核酸 (microRNA) 在肝癌发生的过程,癌肿瘤转移,及肝癌干细胞的角色。
我们的另一目标是了解细胞信号传导的异常如何导致肝细胞癌变。我们拟将我们前期的研究, 作进一步、深入的分析一个重要的致癌细胞信号传导通路 (Rho/ROCK) 在肝癌的作用,以及这条通路与其他重要基因的协调和干扰。
本项目旨在有效地促进我们对肝癌发生过程的了解,及帮助制订肝癌的全新有效的治疗措施。
人类万能干细胞之心脏再生及药物测试平台
项目统筹者:谢鸿发教授 (香港大学)
虽然许多常规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方法已经证实对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有效,但是由于这些方法对损伤后心脏的再生能力作用有限,所以未能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近来随着人工诱导的多功能干细胞 (iPSC) 鉴定技术和生物医学科学的发展,使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能够进行革命性的"再生医学"示范研究。再生医学包括应用人类身体自己的干细胞和生长因子修复或取代损坏的器官或组织。本项计划将通过建立一个平台,致力于实现转化医学的目标,即包含从基础的干细胞生物学发现到临床前期的转化和人类试验。我们提议在我们的研究队伍中建立一个病者特异 iPSC 平台,以满足以下几个目标:i) 制备疾病模型,ii) 药物/心脏毒性测试,iii) 成为研究基础生物学和特定细胞类型 (人类胚胎干细胞/人工诱导的多功能干细胞衍生的心肌细胞) 多能性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