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院校發展計劃 - 項目摘要

項目編號:UGC/IIDS11/H02/23
項目名稱:香港照顧者政策和實務的未來發展:國際視野及本地措施
首席研究員:莊明蓮教授(明愛)

摘要

這建議書旨在推進香港的政策制定、研究、教與學,以及服務發展,以支援香港的老年人士和殘疾人士的非正式照顧者。非正式照顧者通常是家庭成員、親戚或朋友,他們提供持續且無償的照顧,協助需要幫助(大多由於身體衰弱、認知和/或身體功能受損)的人士進行日常活動。勞工及福利局已委託一項顧問研究,探索這些非正式照顧者的需要和所需的服務,政府亦已表示準備實施相關建議。目前,香港並沒有明確的照顧者政策,這導致缺乏系統性的規劃,以及照顧者支援相關資源的審查和分配。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分析不同背景的照顧者的需求(例如不同年齡組別或不同生命發展階段的照顧者,或照顧不同傷殘類型人士的照顧者等),並評估各種措施的有效性。目前,由慈善基金會資助並由非政府組織執行的照顧者支援項目相當多,但通常規模較小,專注於特定區域或照顧者群體。

因此,這建議項目將組織一項國際角度下的照顧者政策和實踐的國際會議,兩項經驗分享研討會(包括一個關於有風險照顧者的主題和另一個關於動員家庭和社區支持的主題),以及一項關於研究項目分享和孵化的研討會,供香港明愛專上學院及香港樹仁大學的教學及研究人員參與,並由邀請的專家離開香港後繼續透過視像會議提供諮詢服務。

海外專家在他們所在國家或全球範圍內的典範照顧者政策和實踐方面的演講,以及經濟和健康領域的專家的分享,將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審查政策制定的需求,以及學術界、研究人員和其他持分者通過研究和教育支援照顧者提供很重要的參考及啟發。同時,該項目還將安排其他經濟體以及由慈善信託基金資助並由香港的非政府組織執行的創新項目進行分享,以激發社福界和人類服務專業人士(如社工和護士)考慮擴大這些項目並強化它們。同時,與國際和本地專家的學術交流將鼓勵學者考慮如何將照顧問題納入社工、護士、職業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等人類服務專業人士的培訓中。

所有這些活動將有助於通過政策制定、研究、教育和培訓以及服務提供來促進照顧者支援。與此同時,香港高等教育界的研究人員、學者和學生,尤其是香港明愛專上學院及香港樹仁大學的教學及研究人員,將受到鼓舞,把照顧者支援的主題納入其各種學術活動中。



項目編號:UGC/IIDS15/H04/23
項目名稱:推進遊戲治療研究的跨文化對話
首席研究員:CONNOLLY John Patrick博士(樹仁)

摘要

自1900 年代初期起源以來,遊戲治療學科在西方國家獲得了關注,但在香港,儘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遊戲治療,當與其他支持兒童心理健康的方法相比,其專業和公眾的認可仍然較低。 其對兒童發育和治療的有效性的證據,以兒童為中心的遊戲治療(CCPT)是最有影響力的方法。迄今為止,五項統合分析研究已經證明了 CCPT 介入措施的有效性,其中一項還包括系統性回顧。Ray et al. (2015)對在學校環境中進行的23項隨機對照試驗(RCT)進行了統合分析和系統評價,發現遊戲療法對破壞性行為、內化、自我效能和學業問題的兒童產生了具有統計學意義的結果。Lin 和 Bratton(2015)對24項以兒童為中心的遊戲療法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了統合分析,發現它對於外化和內化行為問題、照顧者與孩子的關係壓力和自我效能有效。對遊戲治療結果研究資料庫的搜尋顯示,自2015年以來還進行了12項RCT研究,儘管這些研究尚未經過嚴格或一致的方法論審查。以兒童為中心的遊戲療法已被結果第一資訊交換所(NREPP)和加州兒童福利循證資訊交換所(CEBC)指定為一種有前景的循證心理健康干預措施。儘管前景廣闊,但與行為介入等較成熟的方法相比,證據基礎仍存在差距。冠狀病毒大流行對一群幼兒的社交、認知和身體發展的影響已成為研究的焦點。同時,在基於遊戲的應用(例如虛擬實境)更廣泛的數位化機會的背景下,疫情期間線上介入和遙距遊玩形式的成長也被凸顯出來。香港的從業者和研究人員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這種方法在當代及本地環境中的應用。雖然有證據表明這些方法在西方人群中的有效性,但這些方法的適用性尚未在本地進行有意義的研究。儘管香港的文化背景多元,但主導的文化是中國文化,人們相信中國的家庭動力與西方家庭不同。這凸顯了香港需要制定一種適合本地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將會受益於本地從業者和研究人員與該領域的國際知名人士之間的對話。擬議的項目將包括一次針對遊戲治療領域的從業者、研究人員和學生的大型會議,並邀請遊戲治療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或實務工作者參與,該會議也將向公眾開放。會議旨在實現幾個相關目標。教育日將向那些希望向這些領域的知名人士介紹關鍵的國際和本地遊戲治療方法。會議第一天將介紹遊戲治療領域的現狀和趨勢,其中包括電視節目和數位化,並與相關人群合作。第二天將重點介紹遊戲治療研究的研究方法以及與文化和當地和區域背景相關的問題,包括與父母和家庭的合作。第四天的非正式會議旨在鞏固日益增長的合作與交流。擬議項目的影響不僅僅是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能。它還旨在建立一個對在當地社區發展遊戲療法感興趣的人際網絡。團隊將維護該組的聯絡方法,以方便將來的溝通。國際專家與當地各方的對話將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會議記錄將以電子格式發布,並在專案網頁上發布主題演講視頻,這些視頻將用作未來的培訓材料,而收集的數據將在未來的研究中發揮潛在作用。



項目編號:UGC/IIDS16/E01/23
項目名稱:藝術與設計的科技接軌: 探索創意新可能
首席研究員:何家輝博士(都大)

摘要

近年來,藝術和設計研究之間的界線變得不再那麼嚴格。一些藝術家正在研究藝術研究性質的轉變並消除這些界限。相較之下,越來越多設計師探索以先進科技引起用戶需求變化的設計元素。藝術和科技的跨學科性質促進了新的藝術表達方式,包括新媒體藝術和數碼藝術。同時,設計與科技之間的聯繫提出了進階設計體驗的方向,包括設計與情感、數據視覺化和人機互動設計。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技已經從資料電腦化發展到網路社群互動,為進一步研究在科技影響下,藝術與設計之間聯繫的潛力提供了機會。從而了解科技如何影響藝術和設計?科技為藝術和設計研究提供了哪些潛在的好處?先進科技如何影響創造力?

科技改變了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工作方式,它透過不同的材料豐富了風格和演繹,並改變了創作過程(Kurtgözü, 2002)。在多樣化吸引力和涵蓋技術成分的背景影響下轉換藝術和設計研究的新關注並改變了消費者/觀眾演繹他們購買/觀看的藝術和設計的方式。這新焦點,透過介面改善了使用者/觀眾使用/欣賞藝術和設計產品的方式。大多數藝術家和設計師都認識到,藝術中以人為本的設計和數碼人文主義理念都是倫理學科(Shneiderman, 2020)。這種認識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全面且植根於藝術和設計願景的精神。以人為本的創新將能建立於研究過程的改進,並增加經驗和理論的理解,豐富藝術家和設計師以及使用者和觀眾之間的互動的信念之上。 換句話說,科技透過創意訊息增強藝術和設計的認知和感覺。

此項目特別關注創造力在藝術、設計和科技之間的橋樑作用,並旨在探索創造力及其與藝術、設計和技術的交叉點。這項研究也可以成為討論和分享新見解的學術平台。透過致力於學術、專業和文化舉措傳播數位藝術、設計和文化的意識,來自世界各地在數碼藝術、文化創意產業、教育和跨學科方法等廣泛領域工作的學者、研究人員、從業員和其他人士將為本學術會議提交了大量前沿作品。為期三天的學術會議,題為「藝術與設計的科技接軌:探索創意新可能」將於2024夏季舉行。這次會議將為學者、從業者等人士提供經驗交流、發展新想法和制定合作策略的機會。十五位來自本地和海外地區的學者將就用戶生成內容、數碼科技對藝術與設計的創意應用以及科技對藝術與設計教育的影響等重要議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來自香港和海外的學者和實踐藝術家/設計師將分享他們對藝術和設計以及科技創意實用的見解。



項目編號:UGC/IIDS15/H02/23
項目名稱:心理健康的神經心理學基礎: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時期的年輕人到老年人
首席研究員:林嫣紅博士(樹仁)

摘要

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對大眾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年輕人和老年人都承受著嚴重的心理壓力。尋求專業和精神科幫助的人數預計會增加,這會增加醫療保健系統的財務負擔(Marčinko et al.,2020)。隨著疫情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文獻報告了疫情對不同國家和不同年齡層的心理健康和神經心理後果(Duan et al., 2020;Shevlin et al., 2020)。例如,最近的研究(例如 Ferrando et al.,2022)表明,2019冠狀病毒病使感染者的大腦系統和神經心理功能惡化,從而導致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輕度認知障礙和憂鬱症。 此外,疫情期間壓力的增加、社會接觸的缺乏以及基本資源(例如食物)的有限也影響了神經功能和心理健康,這在疫情之前是前所未有的。據推測,2019冠狀病毒病倖存者的心理健康後果可以透過神經心理機制來解釋。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神經心理和心理健康問題,迫切需要對心理健康問題相關的神經心理機制進行研究,從而幫助制定疫情後心理健康干預措施。

為了改善疫情造成的心理健康和神經心理後果,不同層面的持份者須盡一切努力更好地了解疫情對人們一生中心理健康的影響。此IIDS計畫將與來自澳洲、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美國和紐西蘭的心理健康、神經心理學和神經精神病學專家合作,並將與不同的本地大學機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例如東華學院及非本地大學,如廣州醫科大學附設腦科醫院。來自不同本地和非本地大學的團隊成員和主講人將協助在其機構內部和外部推廣會議和邀請演講者,以提高每個相關機構的參與度。具體來說,此計畫將組織為期兩天的國際會議,主題為心理健康的神經心理學基礎: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時期的年輕人到老年人。為期兩天的國際會議將包括八場主演講、四場口頭演講會議和兩場海報會議。主演講和口頭演講會議將結合不同方法的實證研究和循證實踐,促進跨學科學者和前線實踐者之間的知識交流,從而更好地理解疫情下心理健康的神經心理機制以及從年齡角度來看各種心理健康和神經介入措施的功效。在每次主演講和口頭演講會議結束時,都會舉行小組討論,重點討論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和之後如何促進跨文化和跨年齡心理健康的綜合研究和介入實踐的發展。每個會議日都會有早餐招待會和專業交流時間,以及會後晚餐,這有助於加強研究人員和前線從業者與演講者和國際學者的聯繫,以建立進一步研究合作關係,促進神經心理學的良好發展。

此IIDS計畫將透過增強對心理健康和神經心理功能的知識和理解,使本地和海外學者、學生和跨學科的從業者受益。會議期間和會後持續深入的知識交流將有助跨學科見解,幫助學者和從業者合作進行嚴格的科學及跨學科研究和研發基於神經的心理健康的干預措施。最終,這些措施可以幫助預防不同年齡層的未來心理健康問題,並減輕疫情期間造成的經濟負擔。



項目編號:UGC/IIDS24/B01/23
項目名稱:於香港建立與持續綜合廢物管理
首席研究員:劉銳業博士(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廢物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是一個普遍問題,特別是在香港這個「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造成了迅速和便捷成為一切的主要優先考慮因素的地方。人們更傾向於消費以立即滿足他們的需求,並認為不再需要時就隨手拋棄。儘管香港特區政府已採取措施推廣「用少、廢少」理念以減少和回收廢物,但廢物問題仍然非常嚴峻。根據2022年香港環境保護署數據,廢物是碳排放的第三大來源,也是香港有限堆填區容量和環境影響的主要問題。其中,「廚餘」佔了香港堆填區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的30%。而香港快速時尚產業也導致城市紡織廢物每天高達343噸進入堆填區。這些廢物更有可能是由工業、商業和家庭活動產生的。此外,堆填區處置的建築垃圾量增加了約7%,這可能是因為在2019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商店和企業關閉後相對較多的拆卸工程。因此,整個社區必須建立和維護適當廢物管理,以維持可持續和宜居的環境。

本項目擬舉辦為期兩天的會議,主題為「於香港建立和持續綜合廢物管理」。每天涵蓋不同行業,重點關注香港的廢物生成、減量和管理問題1)食品業、塑料及包裝業,2)快速時尚業,3)電動車業,4)建築業。 並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切入點,分析廢物管理如何通過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例如:可持續發展目標 2、6、9、11、12 和 13)。總共將涵蓋20個主題,每天將邀請5位演講者發言。會議將邀請海內外廢物管理領域的知名學者、政策制定者、行業從業者、協會和專家發表演講,展示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闡述他們對香港廢物管理的觀點並產生創新成果。

會議、研討會和參觀活動致力促進廢物管理在各行各業的應用,結合學術理論和工業實踐,探索在減少和處理廢物方面的卓越和職業技能,以支持實現SDG目標,並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產生良好影響。目標受眾包括大學生、學者、環保人士、協會和行業從業者,歡迎公眾參與。根據全球旅行限制的可能性,會議和研討會將以現場和虛擬方式舉行。將建立廢物管理指南和會議網站,所有會議演講和研討會將被記錄並上傳到網上。該網站作為一個檔案館,記錄整個活動,並為任何對上述主題感興趣的人提供信息。主要目標是提高行業對討論和分享促進綜合廢物管理發展的方式以及鼓勵乾淨回收的支持和認識,以實現SDG目標,培養社區中的綠色生活方式。



項目編號:UGC/IIDS14/H02/23
項目名稱:極化時代地緣政治對食物安全和正義的挑戰
首席研究員:李敏剛博士(恆大)

摘要

食物,尤其是主糧如米和小麥,對人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因此,確保人們充分獲得主糧是每個國家的根本任務。然而,主糧食品的世界貿易由少數幾個關鍵參與者—往往是主權國家—所主導。例如,一些國家的穀物的進口和出口仍由國有企業協調,而許多國家仍對主糧的進出口配額保持嚴格控制,尤其在面對糧食短缺時。反過來,世界各地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生活都受到這些決策的影響。因此,每個人的食品安全也是一個正義的問題:應該如何構建世界糧食體系,以便公平和公正地分配主糧,從而確保人們的基本生活能力?

一個在學術上乃至公共輿論上已有廣泛共識的觀點是,鑒於供應鏈和貿易路線的全球整合,確保食品安全和正義需要在國家和國際層面上進行協調和合作。 然而,我們生活在一個日益兩極分化的世界,地緣政治的利益和衝突已經開始侵蝕全球整合的願景。例如,最近由中美貿易爭端、新冠肺炎大流行和俄羅斯-烏克蘭戰爭引起的全球供應鏈中斷,再加上氣候變化的影響,共同構成了所謂的「完美風暴」,大大衝擊了包括主糧在內的重要資源對人類社會的充分供應。面對連續的長期危機,國際合作應對的倡議彷彿只是全球化的過去的微弱迴聲。

因此,本次會議旨在匯集全球正義、國際關係和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專家,交流他們在最近地緣政治挑戰背景下主食供應和分配動態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觀察。 會議將圍繞以下三個角度展開討論:(i)倫理學角度,關於如何評估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的決策;(ii)政治角度,關於如何分析不同持分者的決策的動機和後果;(iii)經濟角度,關於如何理解這些地緣政治動態對生產領域和金融領域的影響。我們尤其希望與會者能提出綜合這些角度的跨學科貢獻。

會議將專門設立一個專題討論東亞背景下食物公正的問題,以及舉辦一個圓桌討論會,邀請非政府組織、政府機構和國際組織的從業人員討論圍繞食物公正的政策問題,將學者、從業人員以及公眾引入對話。我們還將邀請一些大學生團體在海報展示會上展示他們的作品,以吸引年輕人參與這一對話。會議結束後,我們將選取部分會議論文以及圓桌討論的記錄,編輯成書出版,書名暫定名為《在兩極分化的世界中應對地緣政治挑戰的食品安全與正義》。



項目編號:UGC/IIDS15/H03/23
項目名稱:數碼營銷傳播的回顧及未來研究方向:學界與業界的跨學科對談
首席研究員:唐淑莊博士(樹仁)

摘要

在過去數十年,不同學科的學者都曾經討論公關、廣告和市場營銷三種功能的關係。踏入數碼年代,社會上廣泛使用數碼主導的科技,公關、廣告和市場營銷三者或漸趨融合,而這個跨學科的爭議亦更見複雜。是項計劃旨在讓參加者深入了解數碼主導的科技(例如:擴增實境、虛擬實境、延展實境)應用在營銷傳播的最新趨勢,從理論的角度討論營銷傳播中公關、廣告和市場營銷三者如何在數碼主導的科技下趨向融合和/或分離。

透過學者和從業員之間的對話,是項計劃將針對預設的主題舉辦三場講座,回顧數碼主導的科技(尤其是體驗式科技)應用在營銷傳播的重要性和探討未來的研究方向。此外,是項計劃將舉辦三場工作坊,讓學者和從業員了解體驗式科技的最新發展趨勢及如何影響公關、廣告和市場營銷範疇中機構或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參加者能親身體驗和應用最新的數碼科技,以反思數碼工作在公關、廣告和市場營銷範疇的挑戰及有效性。是項計劃將邀請著名學者、優秀從業員和資深研究員擔任講座和工作坊的講者,與參加者交流,而活動的主要對象是本地及海外的學者、研究員和從業員。除了講座和工作坊之外,是項計劃的其他成果(例如:網頁、網上教材手冊、出版項目)也將惠及大學本科生、中學生及公眾。



項目編號:UGC/IIDS25/M01/23
項目名稱:研討會系列 ─ 「智慧城市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 探索都市林務及景觀生態」
首席研究員:張浩博士(高科院)

摘要

面對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城市越來越依賴其動態生態系統所提供的自然服務來維持復原力。為了應對城市的快速發展和氣候變遷的影響,了解人類與城市森林和景觀中的自然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至關重要。由於景觀生態學和城市森林管理的進步,加上創新評估工具和技術的應用,我們現在可以獲得更及時、更準確的數據,為城市永續管理提供決策基礎。

為推動跨學科合作,「智慧城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探索都市林務及景觀生態」研討會系列重點關注如何使用數據驅動的解決方案,將基於自然的服務納入城市管理一部份。本次活動將探討相關的研究,並展示城市林業和景觀生態學的創新觀點和技術。來自世界各地及大中華區的傑出學者將貢獻他們的專業知識,讓本研討會系列成為城市景觀生態學領域的學術研究人員、行業專業人士和政策制定者之間知識交流和公開對話的寶貴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