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編號:UGC/IIDS14/B02/14
項目名稱:創業與革新-迎難而上 營商有道
首席研究員:周巧笑教授(恒管)
摘要
這次會議將縮短創業與革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因為它提供了各界一個分享和交流的好機會。其主要目的是提供學者,教育家,和企業家一個論壇以討論有關創業和創新的理論和實踐,以更好地了解企業和創新性的倡議活動的主要作用,促進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在學術方面,兩位主講者均是本地及海外傑出的學者,與及多位本地大學學者分享他們對創業和創新的看法和意見。另外,多位本地經驗豐富的企業家更分享他們在營商上的生存之道。
最後,多位嘉賓、本學院跨部門學者與及主持人會交流創業與革新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差距。為發掘更多有效商業實踐與策略而取得商機,特別安排了一天東莞廠房探訪,廠房管理人界時會與到訪者交流近來的產品發展與營運。
項目編號:UGC/IIDS13/E01/14
項目名稱:適應性都市學-香港新市鎮發展1960至2046
首席研究員:朱海山先生(珠海)
摘要
本項目,旨在回顧香港新市鎮在這段時期發展的歷史,探討其設計原則和展望未來新市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的一場毀滅性的火災,使53,000名市民無家可歸。這不但導致殖民政府開始設計和建造安全的公共房屋,而且開展了衛星城市計劃「新城鎮」以解決戰後最大的住房危機。建於1959年的荃灣是第一個位於新界的新市鎮,以「全功能集於一身」的方式規劃,設有住宅、工廠、醫院、地方法院、公園和文娛康樂等設施。今天,五十五年過去了,荃灣新增了西鐵線,工廠大廈缺乏工業,加上多項新落成的住宅項目為這「新」市鎮提供更新城市空間的機會,也為香港中環及九龍城市空間多被規劃為亮麗的購物中心作出反思。這研究將可作為1997年從英國回歸中國的香港在急速的轉變下,她的「新」市鎮如何轉型的典範。
本項目「適應性都市學」,將先以生態學概念解讀新市鎮發展的「社化性 - 自然性」的複合性系統和動態;再運用「影像公制分析法」和「數位模型法」兩種學術方法作記錄和研究。
「影像公制分析法」提供一個如解讀民族志般的方法去觀察和記錄荃灣海濱花園的運作節奏和居民每天的日常生活。「數位模型法」則建構數位立體模型,以研究假若海濱花園平台拆除後,新市鎮城市空間作出適應性改變的可能性。
「數位模型法」將以數碼三維方法重現荃灣在一九六零年代拆除舊村莊到建造衛星城市的歷史,並展示荃灣近來的填海計劃如何配合大都會香港的計劃。
項目編號:UGC/IIDS16/H01/14
項目名稱:香港自資專上院校教學人員研究能力提升活動系列 (一)
首席研究員:葉耀強教授(公大)
摘要
為提升本港自資院校教學人員之研究能力,一系列課程將會開展。本項目擬成為該系列課程的首個階段,舉辦連串的工作坊/座談會,以加強相關教學研究人員的通用研究技巧。項目中的工作坊/座談會會由香港公開大學,聯同明德學院及明愛專上學院合辦。
本系列課程涵蓋與研究過程有關的課題,包括:研究規劃及設計,創建及管理研究空間的溝通技巧,研究軟件工具應用,研究倫理,以及研究報告及論文寫作,此項目已邀請資深學者及專家為相關課題的工作坊/座談會作演講嘉賓。此系列課程將開放給所有自資及政府資助院校之大專程度教學人員及學生,以及一般大眾參加。
如獲講者允許,工作坊/座談會內容將被錄影,影片會上載於互聯網以作日後專業發展及培訓研究生之用。本項目有助培養本地自資院校的研究文化,以期最終能支援院校的教學發展。
項目編號:UGC/IIDS14/P01/14
項目名稱:應用統計學研討會系列
首席研究員:廖雅威博士(恒管)
摘要
本計劃屬為期五天之研討會。每一天由三至四位應邀來自本校(恒生管理學院),本地其他大學或大專院校及海外大學之應用統計學學者發表研究報告。研究範疇包括:
項目編號:UGC/IIDS13/E02/14
項目名稱:公路發展與環境
首席研究員:潘國良教授(珠海)
摘要
香港道路的總長度約有2,000多公里,道路網絡在世界上是高密度的地區之一。在過去的數十年,香港很多道路的基礎設施項目已經完成,更多的還在規劃和建設發展當中。然而,很多關於香港道路系統方面的研究並沒有關注於氣候和地理環境對它的影響。而氣候與環境的影響對道路設計和施工工作的發展往往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有關的研究需要將可持續性發展的概念與減少對短期和長期環境影響的概念更好的結合在一起。本項目會對可持續性道路建材,道路施工中的生態效應,地面徑流對環境的影響,道路標線的發展以及光纖傳感技術在路面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在道路建設過程中往往需要大量建築材料,路面養護亦經常會產生許多建築渣土。可持續性道路建材與技術在道路建造和養護中使用可以減少對道路周邊環境的影響。政府工程師和專家的配合以及工業和學術部門對使用可持續性道路建材與技術的探索,是對能夠達至道路設計,建造和養護的可持續性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公路往往導致城市化及土地利用與景觀格局的變化。道路建設對生態的影響包括道路危害,棲息地的喪失和質量下降。在發展區域規劃政策中,對於道路建設會如何影響上述指標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公路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由暴雨所產生的路面徑流。被污染的徑流攜帶的沈積物和污染物可能對自然環境造成長期的影響。然而在香港,對探討公路污染物負荷和受到污染的路面徑流對水體負面影響的研究還是非常缺少。
在道路設計中,道路標線是用來表示一個路段和對司機提供視覺幫助。一般來說地方政府會發行規範來控制道路標線的使用性能。目前,並沒有良好的道路標線系統能夠適用於年降雨量較高的香港氣候,因此有必要在這方面進行研究。
隨著光纖傳感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光纖傳感技術在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的應用取得了成功。與傳統的傳感器相比,光纖傳感器具有許多優點,例如其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具有抗電磁幹擾,抗腐蝕性和復用能力。作為項目的一部分,利用光纖傳感器實現公路路面健康監測的可行性分析是本項目的重點研究領域之一。
本項目將為研究人員和從業人員創建一個知識和成果的交流平台,並將有助於公路及道路工程的發展。
項目編號:UGC/IIDS13/B01/14
項目名稱:中國與澳大利亞:教育,貿易,投資,與移民的連繫
首席研究員:俞肇熊教授(珠海)
摘要
該項目由珠海學院商學院(香港)與迪肯大學商學院(澳大利亞)合作的一系列研究活動組成,主要是通過中澳兩國之間教育、貿易、投資和移民日益緊密的聯繫,來研究中澳兩國當今教育計劃、經濟走向和商業機遇的發展情?。
為了更有效地實現該擬議項目,我們計劃通過三個階段來進行:(1)在珠海學院開展一系列關於國際貿易與金融的小講座,並向香港所有高校開放。(2)邀請香港及海外的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研討會內容主要是中國的消費者與生產者需求行為,和澳大利亞的商業機遇,反之亦然。(3)舉辦一次國際研討會,就中澳兩國飛速發展的經濟和兩國之間的聯繫,交流看法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