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期 :2004年11月
預算雖削減但研究計劃質素續提升
問與答:監 察與評估規則:最新修訂
網絡中介系統縮短客戶與供應商距離
演算法助香港保持競爭優勢
網絡系統融合供應商
公司內部爭論有利決策
投資於員工帶來良好回報
市場經濟帶動人力資源改革
人工智能提高編班效率

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一個富創意的網絡系統,以加快新產品的開發,並可作為未來電子採購 的基礎。
該名為WeBid的系統,可在產品開發初期盡早搜集生產商及主要供應商的資料,令供應商擁有的最新零件及技術得以納入產品設計中。
首席研究員黃國全博士說:「供應商的挑選及參與,通常在產品設計完成後才進行,一旦設計已落實及與供應商簽訂合約,要更改設計將為時太晚,而且花費甚鉅。
「如果在落實設計時已選定供應商,將可避免此類問題發生,或在問題出現時較易解決。」
WeBid的一個優點是簡易便捷。生產商邀請潛在供應商提交意向時,通常會以專用的語言詳列要求,而供應商回覆時,可能使用另一套術語。
黃博士說:「我們希望使用同一方式表達客戶的要求和供應商的生產能力。合約由雙方擬定,使用統一的語言是明智的做法。我們的系統其中一個創新之處,就是訂立能達致這目的的方法。」
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利用材料清單訂定供應要求,以及用產品及零部件設計規格作為識別及商議供應來源的基礎,可以將兩種語言合而為一。
此外,黃博士指出,系統也簡化了識別滿意程度、靈活性 、風險及信心等四個決定客戶-供應商合夥關係能否成功達致的關鍵指標是否符合要求的程序。「業界不喜歡搜集和輸入額外的資料,這樣做會加重成本、消耗時間,有關的資料也需要驗證。」取而代之,WeBid可提供客戶要求與供應商能力的「吻合」報告。
黃博士解釋說:「如果客戶要求七至十天的起貨時限,而供應商表示可在五至八天內交貨,兩者基本上完全吻合,滿意指標就是百 分之一百。風險指標也會是零。如果滿意指摽是零,兩家公司顯然不可以達成交易。」
黃博士曾根據一宗採購 視象會議系統的業界真實個案,比較WeBid達成「滿意」決定的速度。
他說:「WeBid達成合夥決定的速度快得不可思議。我們需要的時間是以時分計算,而不是要花多少天、星期,甚至月份。」
WeBid的設計也可記錄過往資料。比方說,如果一家供應商答應在七天內交貨,而實際上有百 分之二十的貨沒有按時交付,那麼信心指標將會只是百分之八十。 WeBid的另一優點,是可以解決分隔兩地的客戶與供應商面對的問題。
WeBid目前並未普遍應用,但黃博士說,將來可能會普及。 至今為止,WeBid系統只供香港大學科學碩士課程使用,以作為供應鏈管理的實際應用和理論方案。
該系統有四個主要的「探索」模式,分別為:供應、投標、合夥人及互享。
緊隨產品「供應」要求的起始模式之後,是顯示供應商能力的「投標」模式,然後是合夥人探索模式,其中客戶要求與供應商能力互相配對,讓客戶可以對供應商作出評估。
最後是互享探索模式,讓客戶與供應商在達成合作協議後,可互享設計及生產過程的資料。 黃博士說:「這有點像盲婚啞嫁,但雙方對對方的重要資料都瞭如指掌。」

首席研究員
黃國全博士: gqhuang@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