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English | 简体 | 繁體 | UGC | 字體大小: A A A

  創業研究
  香港城市大學 火焰計劃

  母體血漿胎兒核酸研究中心

  後改革時期中國區域創新體系:自主創新和珠江三角洲區域轉型

  中國地方政府、產業集群和地區差異

  資源依賴結構與風險投資公司停止投資的關係研究

  中國與西方
  帝國孩兒:香港、中國與不列顛的歐亞裔人(1830-1960)

  跨國公司在大型新興市場建立國家總部的動因與結果: 基於金磚四國的研究

  香港女性電影工作者:性、政治與電影美學(1997-2010)




   
   
  截圖自香港女性電影製作人網站
(https://hkwomenfilmmakers.wordpress.com/ )
 
 
本研究項目主要探討自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來,香港女性電影製作人在本地、地區,以至全球電影文化中所擔當的角色。研究着重通過資深和新興女導演、監製及編劇的電影中,探索這些女性如何突顯有關性別、性慾、政治及美學的特定議題。香港大學婦女研究中心及比較文學系共同製作了一個有關香港女性電影製作人的網站,記錄香港回歸後仍然活躍的女性電影製作人,內容包括其生平、作品年表、書目、評論、電影劇照,以及其他影象記錄(https://hkwomenfilmmakers.word
press.com/)。網站還定期更新相關新聞和放映時間表。網站發佈會已於2015年3月6日舉行,不少本地電影製作人和學者出席,他們感謝網站收錄其作品,並將女性同行的作品並列展示,促進交流。
   
   
  香港女性電影製作人研究團隊:(左起)余樂敏、馬蘭清教授、黃敏雯及(小圖)林瀚光博士  

通過對香港女性電影製作人的電影題目分析,研究發現她們多被某些特定主題和審美形式所吸引,特別是中國家庭中婦女的角色、職業婦女、公共生活和政治的女性地位、女權主義、家庭暴力、女性性工作者、消費主義、女性的性慾、女同性戀、愛情及女性慾望。除此以外,她們還對香港以外,特別是中國大陸以至海外華人地區的女性題材同樣感興趣。她們一直以來都擔當領導角色,以創新方式探索主觀性、記憶、敘事方式、人物心理,以及家居空間。在這個基礎上,馬蘭清教授採用詳細的文本分析和女權主義的意識形態批判方式,分析一系列電影,以探討這些電影如何融合於世界電影中作為廣義政治、文化及美學發展的一部分。
 
馬教授把有關香港女性電影製作人的研究成果輯錄於《香港電影指南》(Wiley-Blackwell Press, 2015)。在林瀚光博士的協助下,研究成果亦用於《電影與媒體研究牛津書目》中的文獻綜述。其他研究文章將於《Alphaville:電影與放映媒體期刊》、《女權主義媒體期刊》、《新興女權主義和後女權主義媒體文化的挑戰》、《引用中國:政治、後現代主義和世界電影》和《亞洲電影手冊》發表。馬教授亦於都柏林、倫敦、新德里、澳門及寧波等學術研討會中發表其研究成果。除了香港,馬教授更獲邀到台灣及格拉斯哥就香港女性電影製作人發表專題演講。

馬教授的研究結果指出,香港女性電影製作人不單活躍於本地電影工業,而通過參與中國的合拍片,她們在地區內的角色亦日益重要。她們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跨國及與個別組織的聯繫,製作並向全球展示她們的作品,在威尼斯和柏林等地的國際電影節中獲得高度評價和嘉獎。這些女性處於英國和中國的交叉路上,運用自己的獨特見解,向全球電影文化作出貢獻。
 
  (左起)黃敏雯(研究助理)、馬蘭清教授(首席研究員)、魏時煜教授(電影製作人)、陳麗雲 (電影製作人)、Vicky DO(電影製作人)、陳安琪(電影製作人)、黃思源(電影製作人)、余幼薇教授(電影製作人)及福史德教授  

馬蘭清教授
香港大學

比較文學系
marchett@hku.hk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