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 | | UGC | RGC

  营造多元化的学术研究环境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核重新
编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低氧╱ HIFα 通路调节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成体干细胞与肝移植后嵌合体的关系

  重庆大厦 ── 一幢全球化的大厦

  日本关东大地震灾后引发政治和思想的应用与启示

  史学新域:从香港看五四精神的诠释与发展

  协作研究金 ── 2011/12 年度获资助之研究项目摘要




低温超高真空大倾斜角物理沉积系统:材料与形貌可控的多维纳米光子结构的制备以及基础和应用研究

香港浸会大学将自行设计一套低温超高真空大 倾斜入射角物理沉积系统(LT-UHV GLAD)。普通的GLAD系统被用于制备微米或纳米尺度的“树林”结构:每棵“树”为微米或纳米柱,“树”与“树”是分离的。“树”的结构(包括形状、大小、周期结构、手性、表面密度以及生长方向)是可控的,但是主要局限于高熔点的介电材料。LT-UHV GLAD将把该结构调控特性拓展适用于金属材料。以LT-UHV GLAD为基础,我们将为香港建立一个新型材料制备平台,旨在促进关于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基础研究,并且推动在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纳米生物技术、纳米光学、纳米传感和检测、纳米电子学等一系列领域的应用性研究,推动各高校、研究机构、产业界的合作研究开发。

项目统筹者:
黄陟峰博士
(香港浸会大学)

用自动化解析细胞分裂谱系技术来确立秀丽隐杆线虫胚胎发育过程中协调细胞分裂速度和细胞命运分化的调控途径

细胞生物的繁殖同时需要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分裂彼此相互独立,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分裂需要彼此间紧密协调从而确保不同类型细胞的形成。此种协调一旦失败经常会造成不正常的细胞死亡或肿瘤生长。有关动物体内如何控制细胞分裂的速度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了解甚少。通过结合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技术,我们以前的研究小组开发了多个技术平台从而能够在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 胚胎发育过程中自动追踪每一个细胞的分裂历史。我们将用这些技术来寻找偶联细胞分裂速度和细胞命运分化的基因。找到这些基因将不仅有助于解读动物发育过程中如何通过调节细胞分裂速度来控制不同组织形成的机理,而且将有助于阐明癌症细胞的最初来源。

项目统筹者:
赵中应博士
(香港浸会大学)

微核醣核酸(MicroRNA) 研究中心
-癌症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

细胞和病毒来源的微核醣核酸(MicroRNA)是一类重要的非编码核醣核酸,它们通过抑制信使核醣核酸(mRNA)翻译成蛋白质进而调控基因表达水平。在2008/09年度协作研究基金的支持下,本研究小组在鼻咽癌和肝细胞癌这两类本地常见的癌症中均发现了细胞内源性的MicroRNA表达失调的现象,同时也证明了EB(Epstein-Barr)病毒的MicroRNA是鼻咽癌发生过程中的重要风险因子。在后续计划中,我们建议开展多个新的研究领域,以加深对MicroRNA在鼻咽癌和肝细胞癌发展中的角色。最近研究发现,细胞外吐小体(exosome) 中MicroRNA 是细胞间联系的重要输送机制。EB病毒序列突变可导致鼻咽癌中特定的病毒MicroRNA表达,因此研究病毒序列信息可加深对EB病毒引致鼻咽癌的了解。基于我们在细胞和病毒MicroRNA的研究经验,新的研究方向将促进我们对致癌机制了解。

项目统筹者
王昭春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记忆与追念:
华南移民与不同殖民地背景下的城市文化,1830-1930 年代

此一联合研究计划把香港、上海、台北及新加坡四地之学术人员,组成一研究小队,集中研究十九世纪初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华南移民往四地迁移所产生之各种问题,并且对华人在四个城市之社区发展及文化交融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对移民与家乡、四城华人之间的往来,包括血缘与商业的关系等,皆会涉及。由于这些华人移民聚居的城市在过去个多世纪中都或长或短受过殖民地统治或外国文化的影响,本研究计划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比较华人迁民社会对不同殖民政府和文化的反应。

项目统筹者:
梁元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野生大豆内一个耐盐位点的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大豆是一种具高营养价值且对环境友善的作物,它的人工栽种约起源自五千年前的中国。野生大豆能适应在条件较差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它是一种珍贵的遗传材料,助我们研究植物如何适应恶劣环境(例如高盐份),从而为农业改良提供新的见解。

研究队伍成功获得重要的基因组数据和建立独特的遗传材料,发现了一个耐盐的主效位点。接着我们会对这位点的候选基因进行详细功能分析,阐明其中的耐逆机理。

参与是次研究的科学家有长期的合作经验,组成专业知识互补的团队。本课题是世界上少数能结合高通量基因测序及深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来针对一个农业中重要课题的尝试。

项目统筹者:
林汉明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植物EXPO 细胞器的动力学、生物起源与功能的研究

我们的近期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植物细胞器,它可以调节植物细胞从细胞质到细胞膜的非传统分泌途径。我们将该新细胞器命名为EXPO(Exocyst-positive Organelle)。在这项合作研究中,我们将运用一系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遗传学的方法,来研究EXPO的动态运动、生物形成以及在植物中生理功能的分子机理。

项目统筹者:
姜里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燃料电池纳米结构电极中传质与电化学反应耦合问题的研究

由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具有许多独特 的优点,它被认为是一种洁净、高效的能源生 产技术。这些优点包括,对电化学催化剂要求 较低,燃料的能量密度高,燃料便于储存和操 作,系统简单等等,因此,它特别适合在移动 和运输设备上应用。尽管如此,DMFC的性能还未达到大规模商业化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DMFC的电极效率。通常,DMFC电极具有复杂的微米或纳米结构,它包含相互连通的电子导体相、离子导体相、气体多孔相以及催化活性表面,所以电极的优化非常困难。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解DMFC纳米结构电极中质子、电子、质量的传输与电化学反应的耦合问题,提出和优化一种新型的、可最大化功率和贵金属催化剂利用效率的电极结构。

项目统筹者:
赵天寿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肝脏移植研究中心
-移植肝损伤的综合性研究

肝脏移植是挽救终末期肝病包括肝癌病人生命的最佳治疗方法。但是移植肝损伤是肝脏移植后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会导致移植肝失功能和肿瘤复发。在这项综合性研究中,我们致力于研究有关急性期移植肝损伤的机理,包括循环中免疫细胞的调节手术后肝癌的复发,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形成。我们也将筛选和锁定有关预测急性期移植肝损伤和远期肝癌复发的新型循环生物标记物。我们会进一步开发干细胞治疗用来促进移植肝增生的潜能。此项研究将通过结合临床,基础和动物实验的研究来阐明移植肝损伤的机理,从而完善肝脏移植的结果。

项目统筹者:
卢宠茂教授
(香港大学)

使用简单人造结构来控制散射及吸收截面

声波或光波遇到一个物体可能被散射或吸收;而被散射或吸收的可能性是用物体的“散射╱吸收截面”来描述的。控制这些截面可以引发许多应用。例如,“隐形”技术,通过特别的结构和涂层使物体减少散射截面。另外,如果一些涂层能增强光的吸收截面,这将促进光的采集。如果这些涂层可以提高声音的吸收截面,这将是一个有力的声音吸收方法。我们寻求设计各种结构和涂层,改变物体的散射╱吸收截面。特别是采用简单的结构和易于加工的材料,我们将努力实现控制物体的散射╱吸收截面来实现不寻常的效果。例如,我们将看到,通过改变散射截面,我们可以用 光束来吸引物体或令到物体旋转。

项目统筹者:
陈子亭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体内水平衡相关的激素及其受体之策略研究:从分子机制到抗高血压药物的开发

作为全球性的健康威胁,高血压影响约十亿人的生活,其相关疾病每年更造成近七百万人死亡。尽管已有多种治疗选择,但大部分病人即使服用降压药物后,仍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至正常水平,因此新一代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发十分迫切。我们的近期研究确认了胰泌素在调控体内水盐平 衡以及心血管功能起关键作用。由胰泌素这些新发现的作用,可以看到利用胰泌素绕过现有高血压药物的作用机制,从而作为高血压药物的潜力。总结而言,我们这一研究项目将着重全面探索胰泌素和体内其他激素在调控血压和水盐平衡的相互作用,并最终希望研发胰泌素类似物作为新一代的抗高血压药物。

项目统筹者:
邹国昌教授
(香港大学)

天然抗病毒反应的分子机理

宿主细胞通过天然抗病毒反应来对抗入侵的病毒。人及高等动物细胞主要由RIG-I 蛋白负责侦测病毒,以发出信号指令细胞产生各种抗病毒蛋白,包括干扰素。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PACT是RIG-I 的一个新的辅助蛋白,进一步阐明PACT激活RIG-I 的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将进行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合作研究,了解PACT 如何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培养物及小鼠中激活RIG-I,引致干扰素的产生。我们的研究可为细胞对病毒的识别提供新的见解,从而了解病毒和细胞的相互作用对天然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影响,并为设计和研制新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药物提供新的思路。

项目统筹者:
金冬雁博士
(香港大学)

量子调控和量子信息处理

基于原子光学系统以及固态系统的量子调控和量子信息处理处于当今科学的最前沿。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广泛应用于开发新器件,通信,加密技术和测量科学。在这一合作项目中,我们的研究团队聚集了香港在这些领域达到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合力来解决这个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我们将主要致力于在原子光学系统及固态系统中开展包括量子态调控,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等跟实验相关的研究。研究团队的理论家将为这些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我们期望这些合作研究不但能够帮助深化理解奇妙的量子世界,也能够带来基于量子理论的技术上的革新。

项目统筹者:
汪子丹教授
(香港大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