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 | | UGC | RGC

  主題研究計劃 -
邀請提交初步研究計劃書

  主題研究計劃 -
徵求初部研究計劃書

  全新聯合研究計劃

  新生血管的納米治療:
納米藥物的合成以及在斑馬魚胚胎體內評估藥物的療效和生物兼容性

  尼莫地平抑制內皮細胞的腺苷
吸收從而抑制趨化激素的釋放

  中藥生物鹼與DNA
結合的研究

  藉高效液相層析圖譜的建立對土茯苓及其商品進行品質監控

  葡萄糖醛酸轉移與多葯耐葯相關蛋白轉運載體在黃芩素口服吸收過程中的相互作用

  性別差異對於內皮源性收縮因子調控作用的影響研究

  卓越學科領域計劃:
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的研究簡介

  卓越學科領域計劃:
植物與農業生物科技中心成果介紹

  協作研究金2009/2010年度 -
獲資助的研究項目簡介


建立植物和農業生物技術
領域的優秀團隊

通過教資會卓越學科領域計劃,香港中文大學於10年前成立了植物與農業生物科技中心,在許多植物與農業生物科技的重要範疇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藉此組成了一支世界級、跨學科、跨院校的優秀科研隊伍。中心成功採用現代先進技術結合傳統育種智慧的綜合研究策略,更為跨院校的深入合作樹立了重要的典範。

該研究團隊由三個本地院校不同領域的專家,合共15個項目負責人所組成。該中心主任辛世文教授(中大)於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並在2008年當選為亞歐科學院院士;張建華教授(浸大)於2009年被國際權威雜誌自然列為五個可能改變世界的作物研究者之一;馮明釗教授(中大)關於“癌症復發之謎”的突破性發現贏得了2009年科學美國人雜誌(中文版)十大科學發現的第二位。另外兩位成員,蔡美蓮教授(港大)和姜里文教授(中大)分別於2007和2009年獲頒本地裘槎基金會的優秀科研者獎。辛世文教授,林漢明教授,姜里文教授(中大)以及張建華教授(浸大)也分別獲得了四個中國省市和部級獎項。

與國家和國際需要
緊密結合的研究戰略

糧食保障問題關係到社會的穩定。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正面對密集的人口及有限的耕地和淡水資源所構成的嚴重威脅。通過現代先進技術與傳統育種智慧相結合的研究策略,該中心在作物改良(產量,品質,抗逆性)研究處於領先地位,並建立了多項技術平臺(植物轉化、生物反應器和生物活性)。他們還參與了一些重要的國際和國家項目,如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發起的高營養稻米研究專案和中國國家轉基因專項等。

中國只佔有世界7-9%的耕地,卻要養活世界20-22%的人口。中國人均淡水資源大概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四分之一。因此,該中心主要的農作物改良項目在於提高作物的產量,品質和耐逆性。

該中心目前正積極參與中國國家雜交水稻改良計劃。由於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超過中國總水稻種植面積的50%,它在中國糧食保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的合作,該中心在導入玉米相關基因來提高雜交水稻基因的光合作用效率的突破性研究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基於在作物品質研究範疇的突出成就,該中心被邀請加入由比爾梅林達蓋茨基金會支持的全球健康大挑戰計劃中高營養稻米的研究專案,進一步確立了在水稻改良為重點的國際研究網路上的地位。

種質資源是新基因的重要來源。最近,該中心與華大基因(深圳)研究所合作展開了一項野生大豆基因組的大型研究計劃,其最終目標是從獨特的大豆種質中克隆出耐逆性基因。

該中心還建立了一系列重要的技術平臺,包括利用種子作為生物反應器,秈稻的轉化技術(用於許多雜交水稻育種項目的水稻品種)和大豆的轉化技術,以及對轉基因作物分析和天然產物活性成分鑒定的生物活性檢測系統等。

卓越學科領域研究中心的成果

該研究團隊力求卓越並致力於達致學術研究、實際應用和教育培養三方面的平衡發展。在過去10年中,該小組不斷發表高水準學術文章,建立知識產權,並培訓了大批目前正在中國、香港以及世界各地研究機構工作的技術專才。

自該卓越學科領域研究中心建立以來,已發表了438篇研究論文,其中191篇發表在SCI刊物上,並且超過31%在頂級國際期刊發表(類目中排名前10%的刊物)。該團隊還積極參與各類學術活動,包括擔任國內及國際諮詢委員會成員。團隊成員應邀在各類高級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中的全體會議/演講/研討會講座中作出合共97次的演講報告。此外,該中心更舉辦了4個國際和國內級別的學術會議和研討會以及40多個學術講座以促進學術交流。

 

該中心還開發了具有相當科學和經濟價值的技術和相關原型產品。為了實現知識產權保護,提出了20個正式專利和6個國際專利申請。截至2010年5月,該中心已獲批4項美國專利,1項香港專利和2項中國專利。

高質量和高力度的科研活動為研究生、本科生和技術人員提供了全面的培訓和教育。為支持該中心傑出的科研成就和活躍的培訓,自2000年該中心成立以來,香港中文大學先後增撥超過30個額外的研究生名額。截至2010年5月,已有272個研究生
/本科學生、技術人員以及在生物技術領域的其他研究人員完成了培訓或者正在進行培訓。

為推動科學普及,該中心還舉辦了12個公眾講座及眾多展覽以介紹植物及農業生物技術對中國及世界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在香港成立農業生物技術
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是體現國家重點規劃並達到國家卓越水準的實驗室。2008年,中國國家科技部批准該中心在香港成立一個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並與頂尖的中國農業大學建立夥伴關係。


科技部批准成立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幕典禮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兼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教授主禮 
 

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立標誌著香港在植物研究方面的一個重要里程。作為中國重要的國際城市,香港對國家經濟和金融體系作出了非凡的貢獻。另一方面,香港高等學府吸納了大量具國際水平的科學家。通過教資會卓越學科領域計劃,相關研究領域和具備互補專業技能的科學家可以合作至關重要的國家項目。

中國已確立生物育種為國家重點規劃產業,並啟動了一個總預算達35億美元的13年轉基因研究提案。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香港的成立為香港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為中國農業技術進步作出貢獻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該團隊正在主持此國家提案中的一個(350萬人民幣)專案,旨在鑒定和研究有關作物產量、品質和抗逆的重要基因。

展望

在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農業問題一直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育緊密相連。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但耕地及淡水有限的大國,低投入(節水和減少農藥使用量)和低排放(減少溫室氣體和廢棄物)的農業模式將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模式。香港應該借此機會,整合一個綜合性團隊來領導開發這個研究領域。一個融合生物技術、工程技術和訊息科學等領域知識的跨學科研究至關重要,而該中心和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將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該教資會卓越學科領域研究中心的第二階段持續基金項目已接近完成。為了充分利用已經建立的穩固基礎和保持研究的強勁勢頭,該團隊需要並積極尋求來自本地、國家、國際基金機構以及工業企業的持續支持和捐贈。

項目統籌者:辛世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