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期:2008年7月

主頁 | English | | | UGC | RGC
研究基金全力推動研究
   
心臟搭橋手術有望突破
   
燃亮癌細胞
   
人造指關節為關節炎患者帶來曙光
   
創新意念贏得業界榮譽
   
香港科大發現另類清潔能源
   
城市大學開創大幅節省能源的新途徑
   
協作研究金2007/2008年度獲資助研究項目的簡介
   

據世界衛生組織(世衛)預測,到了2020年冠心病將成為全球最常見的危害健康疾病,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萬松副教授深明當下亟待找出治理這類疾病的適當療法。

心臟因疾病供血不足一般有兩種治療方法 — 植入血管支撐簧或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後者的血管撐簧可能出現移植物衰竭情況,造成一定的風險。萬醫生是布里斯托爾大學、格拉斯哥大學及耶魯大學所成立國際協作研究小組的成員之一,專注研究藉着基因治療預防移植物衰竭。

典型的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是透過一次手術,獲取一條動脈和兩條血管,將三者移植到心臟置換梗塞的冠狀動脈。

這項手術後,血管中期及長期均有一定弱點,常會無法應付動脈血栓形成、血管損傷帶來的嚴重負荷,最後再次阻塞(再狹窄)。

有些病人接受第一次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後10至15年需要進行另一次手術,以旁路阻塞或紓緩其他損害。

萬醫生指出,醫生可配方防止血管移植物衰竭的藥物,但至今仍無神方妙法可以防止移植的血管衰退。他和其他研究組員專注研究基因治療的潛在功效。他們設計的程序在豬隻身上試驗效果令人滿意,過程是從豬腿取得血管,用某些基因處理,清洗後移植到心臟。整個療程只需30分鐘,而基因療法看來可防止新生內膜形成,即血管壁厚化。治療後血管內腔可保持暢



通,應付動脈的沉重負荷,再次出現阻塞的風險大幅下降。至今測試的基因之一是P53,這種基因已成功用於人類腫瘤學。

這項研究最初由研究資助局撥款支持,現已獲得英國心臟基金聯合資助。

萬醫生表示:「我們的豬實驗顯示基因療法可大幅減少動脈和靜脈血管損傷導致新生內膜形成,極有潛力預防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病人在氣囊血管修復術後出現再狹窄或血管移植物衰竭。」

現正進行的研究將於2009年底完成,假如研究持續取得支持這套理論的結果,研究小組希望開展病人臨床研究工作。如評定這種療法對人類的長遠影響,需要足足15-20年監察研究。

萬醫生說:「我們深信這是正確的路向。這樣的基因療法可節省醫療費用及預防心臟病,經濟成效非常龐大。」

萬松副教授
外科學系
香港中文大學
swan@cuhk.edu.hk


  無搭橋靜脈。 1個月:新生內膜。 1-10年:動脈粥樣硬化。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