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2007年8月

主頁 | English | | | UGC | RGC
前瞻2007年後
研究的影響與資助
   
探討跨國公司相輔相依
進行外國直接投資的行為
   
香港創出
抗癌藥物新突破
   
香港成立
鼻咽癌合作研究中心
   
加強企業管治
   
利用基因圖譜對抗
「廣東瘤」
   
文化對決策和判斷的影響
   
香港一顆閃亮的明日之星
   
中央撥款計2006/2007年度獲資助的研究項目
   


鼻咽癌是頭頸部癌症,在香港及華南地區發病率甚高,為推展對抗這種疾病的研究,研究資助局給予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聯合中央撥款成立鼻咽癌合作研究中心。

中心旨在透過以下途徑深入了解和有效治療鼻咽癌 -

  • 利用分子細胞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方法,找出與鼻咽癌患者臨床狀況有關的染色體區域、基因變化及生物標記,從而進一步了解鼻咽癌的分子基因基礎。
  • 找出對鼻咽癌演變有重要影響的抑癌基因區域。
  • 開發探測鼻咽癌病人血漿愛因斯坦-巴爾病毒(EBV)脫氧核糖核酸(DNA)水平及EBV相關訊息核糖核甘酸的檢測方法和評估其成效。
  • 合成及研究針對鼻咽癌細胞的光動力療法感光物質。

研究進行至今已找出多個定位在第11條染色體的候選抑癌基因,例如THY1及TSLC1,並研究這些基因對鼻咽癌細胞生長、轉化及細胞樣本中產生腫瘤發揮甚麼作用,結果發現它們可有效預測鼻咽癌。

中心亦研究EBV的作用,了解它對正常細胞及癌症發病信號通道的影響,結果發現受EBV感染細胞的細胞信號分子特別活躍,通道中多個下游目標過量表達。此外,研究並發現病人感染EBV病毒後,細胞之間的化學訊息傳達因子,亦即刺激或抑制多種免疫細胞生長和活化的炎性細胞因子,將會受到抑制。中心同時研究了EBV編碼BARF1基因,發現它可影響細胞不着地生長的能力和細胞遷移,並會誘發細胞凋亡,即細胞程式死亡。

中心研究了利用血漿EBV DNA水平檢測診斷正同時接受放射治療及化療鼻咽癌患者EBV感染病毒的成效。據估計,患者體內或有檢測不到的EBV DNA,即使完成放射治療及化療後仍會有檢測不到的EBV DNA,以致預後評估顯示狀況良好。不過,部份患者在治療第4周檢測到EBV DNA後,完成放射治療及化療後仍可能殘餘EBV DNA,以致鼻咽癌可能持續。

中心發現了一種或可治療復發性鼻咽癌的新方法。研究人員合成了嶄新的光動力療法藥物Zn-BC-AM,可作為治療劑,藉着細胞凋亡和募集細胞因子殺死癌細胞。新藥已在動物身上試用。

是次研究的首席研究員是研究中心總監兼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學系講座教授龍李梅瑞教授。她表示:「我們目前已被列入卓越學科領域計劃鼻咽癌研究的最後候選名單,23名研究人員分別來自科大、港大、中大及浸大。我們的目標是協調基本癌症研究、鼻咽癌基因體學及基因外遺傳學、EBV診斷及治療新發展,進而深入了解鼻咽癌的分子基礎,同時開發用於診斷生物標記及找出可促進分子療法的目標。假如能了解染色體穩定性因何受損、DNA複製的方法、促使癌症發病的細胞周期和找出促使鼻咽癌發病的基因,便可改良現有的治療方案,以及舒緩和逆轉放射性治療的副作用,同時創出其他嶄新療法。我們希望這支薈萃全港專業人才的鼻咽癌專題研究團隊可助我們將基本研究結果臨床應用,改善治療成效和提高鼻咽癌患者的存活率。」

龍李梅瑞教授
生物學系
香港科技大學
bomaria@ust.hk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