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資局於1991年1月1日成立,是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的一個半自主的諮詢機構,於2000年已踏入十周年。



研資局於成立的第一年內,共分配研究撥款1億港元,而截至2000至2001年度,資助金額已見多於四倍的增長,達4.7億港元。十年來,獲研資局資助的研究項目已超過4,000項,涉及的學科範圍甚廣,包括工程及自然科學,以至生物、醫藥、人文學、社會科學及商學。
角逐研究用途補助金這個撥款途徑,在十年間吸引的申請由1991年的206項,大幅增至2000至2001年度的1,600項,增幅達八倍之多,而每年經過國際評審人員嚴格審核而獲角逐研究用途補助金資助的項目亦由1991至1992年度的137項增至2000至2001年度的640項以上。此外,研資局的架構亦順應需求而擴展,由1991年的三個學科小組增加至現今的四個,成員則由22人增至99人。


屢獻新猷 為香港不斷發展的研究環境提供更佳的支持,研資局在過去十年屢獻新猷。1992年,研資局於角逐研究用途補助金的資助範圍內,開始以試驗形式批出支付本港研究人員往外地陳述研究成果的旅費。
1993年,合作研究中心計劃成立,目的在於促進工業界與學術界合作,進行應用研究。率先成立的三個合作研究中心,研究範圍為紡織品檢查、開放系統科技及無線電資訊科技。隨後成立的中心達23個。
研資局一方面考慮到,既已成功促進大學與工業界在應用研究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創新及科技基金亦已成立,有見及此,研資局在2000年檢討合作研究中心的運作時,決定集中力量監 察進展中的研究項目。為此,不再資助成立新的合作研究中心。
與其他國家及地區開展合作,成立聯合研究計劃,是研資局的另一創舉。聯合研究計劃毫無疑問加強了本港專上院校與世界各地學術界的聯繫。第一項聯合計劃為1991年成立的英國 / 香港聯合研究計劃。其後,研資局陸續成立了德國/香港聯合研究計劃,及法國/香港聯合研究計劃,並於1998年與中國內地合作,展開另一個合作計劃。


十年來,資助金額及受資助的研究項目與日俱增,研資局亦採取了不少措施,以提高透明度,加強問責性 。
1992年,研資局開始將校外評審人員對不獲資助項目的評語,轉達給申請人,此舉證明有助於申請人改善其研究建議。自1997年起,所有校外評審人員對研究申請的評語,不論申請最終有沒有獲得資助,都以匿名方式轉達給申請人。於1993年,研資局採取更嚴謹的監 察及評審方法,每個受資助的項目都由一位學科小組成員負責,監察其進度及匯報問題。
研資局於1997年檢討了評核已完成研究項目的機制,並於一年後決定對已完成的研究項目不再設「優良」的評級,蓋本局相信,研究成果比本局的評級更為重要。自此,對已完成的研究項目的評級就只有「滿意」及「不滿意」兩個級別。


研資局成員及學科小組成員於1992年開始每年巡視教資會資助的院校,第二輪巡視於1995年展開,第三輪巡視亦於1998年展開。
這些巡視活動,為本局及學科小組成員認識各院校的研究文化及環境,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1997年年底,研資局成員舉行了退修營,對本局的成就作出檢討,並探討新的發展方向。 研資局在1998年進一步討論於期間確認的問題。在教育統籌局局長的要求下,研資局同意就研究需要向政府提出建議的角色作出檢討。
本局將檢討的結果編寫成一份報告,就香港高等教育的研究需要及優先領域作出建議,並於2000年向政府呈交。此為同類報告的首例。

研究撥款增長逾四倍

推動 研究 屢獻新猷

透明度與問責性
巡視教資會資助院校
退修營檢討及前瞻
:
耕耘,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