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UGC Home
 

 

教资会积极为院校的学术研究提供各项支援,包括提供整体补助金丶资助研究生学额,以及推行多项以竞争形式分配资源的研究资助计划,例如主题研究计划丶卓越学科领域计划丶优配研究金丶协作研究金及与内地和海外国家合办的合作研究计划。此外,教资会给予院校额外拨款,并鼓励他们与本地其他院校及海外院校分享良好做法,藉此推动院校进一步加强知识转移工作及扩大知识转移的学术范畴,使知识丶技术及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社会经济效益,惠及社群。

研资局负责评审参与具竞争性研究资助计划的项目建议书。教资会成立的研究小组,负责就推动高等教育界研究工作的策略提供意见,以及检讨研究评审及资助方法。小组的目标,是与院校紧密联系,共同探讨各个议题,包括如何分配研究拨款及研究生学额,促使院校工作精益求精;如何鼓励院校兼顾研究和教学,使两者达到适当平衡;如何维持及推动角色分工;以及如何制订最佳和有效的方法分配研究资源等。

教资会继续向市民宣扬学者的研究成果,藉着公众讲座和出版通讯,让市民大众了解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

教资会为院校提供的资助

(a) 研究开支及拨款
教资会资助院校继续从事卓越研究工作。2010/11学年,各院校用於研究的总开支达69.483亿港元,占院校学术研究总开支的41%,相当於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0.38%。教资会及研资局分别以整体补助金及具竞争性的研究补助金形式提供的资助,是各院校的主要研究资金来源。2010/11学年,两者约占总研究开支的74%,分项数字载於表1。

表1:2010/11学年教资会资助院校的研究开支

(b) 研究局的研究资助计划
除教资会的整体补助金外,研资局管理的多项研究资助计划是支持香港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单一最大拨款来源。研资局采用学者评审机制,以竞争方式发放予提交申请的院校。教资会於2012年2月把卓越学科领域计划交由研资局管理,而研资局每年的拨款总额将由2012/13年起增至11亿,如下:

(c) 研究用途补助金
2011/12学年,研资局经研究用途补助金发放的款项达7.95亿港元,较2010/11学年增加约2.6%。研资局以研究用途补助金分配拨款的计划主要有四项:优配研究金丶协作研究金丶直接拨款及合作研究计划。各项主要资助计划的预算分配情况,载於表2。

表2:2011/12学年研究用途补助金的预算分配情况

如欲了解各项计划的运作详情及申请批核比率,请浏览研资局网站(www.ugc.edu.hk/big5/rgc)或参阅该局年报。

(d) 研究基金
立法会通过拨款180亿元设立研究基金後,政府随即於2009年2月以信托基金形式在教育局常任秘书长法团下成立该基金。研究基金的投资收益取代大部分原本拨予研资局作为研究用途补助金的经常资助金,以提供更稳定明确的拨款。研究基金的部分投资收益会用来资助主题研究,让各院校进行年期较长并在策略上有利於香港发展的主题研究。

行政长官在2011年10月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向研究基金注资50亿元。立法会在2012年1月通过拨款,部分新注资金会以竞争方式分配予自资高等教育院校,用作研究经费。

(e) 提高分配研究资源的竞争程度
教资会在《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报告中表明,会在分配研究资源及研究院研究课程学额方面,引入更多竞争元素,以推动资助院校进行卓越研究。杰出的研究能促进创新,造福社会,有益经济。本港各院校期望有日能与世界顶尖大学竞争。新的资助安排根据院校申请研资局研究用途补助金的结果,分配不多於12.5%的整体补助金,作为间接成本/附加行政费用拨款。新安排由2012/13学年开始实行,为期九年,并会在第一个三年期结束前检讨。由2012/13学年开始,5 595个研究课程学额中,透过五个竞争方法分配的学额比例会分五年逐步增加,到了2016/17学年会有50%的学额以竞争方式分配。

教资会在推行计划以增加研究拨款分配的竞争元素时,注意到人文学及社会科学(人文社科)一般占较少的项目成本,该范畴的学者也较少申请研究拨款。因此,教资会已推行了下列措施,以推动人文社科的研究∶

(i) 教资会将在整体补助金研究用途拨款下新设的间接成本/附加行政费拨款中,预留18%予人文社科研究∶

(ii) 鉴於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需要首席研究员投放较多时间,教资会每年增拨2,000万元予研资局,以支援人文社科学者(以聘请替假教师的形式)腾出时间进行研究;馀款则会用来推行下文(iii)所列出的新计划∶

(iii) 设立一项新的资助计划,以表扬人文学及社会科学学科的优秀研究员。详情载於下文(i)项内。

(f) 新一轮经优化的研究评审工作
教资会致力奖励卓越研究,务求更有效分辨院校的表现。为此,教资会与八所资助院校决定於2014年进行新一轮研究评审工作。这一轮研究评审工作会更精确地衡量研究质素。教资会将根据研究评审工作的结果,分配整体补助金之中研究用途拨款的馀下部份。教资会现正就如何落实新一轮研究评审工作谘询各院校。

(g) 主题研究计划
这项计划的经费来自研究基金不多於40亿元本金的投资收益(以5%回报率推算,每年约2亿元)。计划旨在鼓励教资会资助院校研究对香港长远发展有重大策略意义的主题。教育局已设立研究主题督导委员会,就订定计划的研究主题提供意见。教育局谘询教资会丶研资局及社会各界後,选定了三个主题。在这三个主题下,研资局藉徵求白皮书及举行工作坊徵询学术界的意见後,定出11个具挑战性的题目。教育局考虑过督导委员会的意见後,通过这些题目。有关主题和题目如下:

主题:促进健康

- 传染病

- 基因组医学

-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主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 水污染及水处理

- 可持续建筑环境

- 有机光伏发光二极管

- 空气质素

主题:加强香港作为地区及国际商业中心的策略地位

-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发展

- 通过网络能力推动香港商业发展

- 推动香港成为卓越的商业服务创新中心

-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组织

研资局於2010年9月发出首轮邀请,并於2011年7月公布结果。该局收到89份初步建议书,其中六份获得资助,拨款总额约2.48亿元。

研资局於2011年7月发出第二轮邀请後,收到46份初步建议书,并选出其中17份,请院校提交详尽研究建议。资助结果预计於2012年7月公布。

(h) 杰出青年学者计划
研资局以特定款项,设立新的学者评审拨款计划,用作支持及培育资历较浅的学术人员,以吸引最杰出的青年学者来港,并通过提供独立研究项目及教育的经费,加强发展教学与研究之间的联系。

杰出青年学者计划将设两级奖项:(一)杰出青年学者研究金;以及(二)杰出青年学者奖:得奖人除获批研究项目及教育活动的经费外,还获颁授荣誉名衔。

首轮邀请已於2011年9月发出,研资局共接获338份申请书。结果将於2012年6月公布。

(i) 人文学及社会科学学科小组辖下的杰出学者计划
为嘉许人文学及社会科学学科的优秀研究员,研资局於2011/12学年设立新的研究员计划,给予人文学及社会科学学者更长时间的替假支援,减轻甚至免除他们的教学及行政职务,以便他们能够腾出时间专注於研究及写作。计划已於2011年9月接受申请。研资局会成立新的评审小组评核申请,结果已於2012年6月公布。

(j) 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
为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及出色的研究生(不论其国籍及文化背景)入读资助院校修读博士学位研究课程,研资局於2009年9月推出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其後每年举办一次。

计划为得奖者提供每月2万港元的津贴,以及每年1万港元的交通和研究相关活动津贴,为期三年。2011/12学年的第二届计划共收到来自超过100个地区约4 000份申请,其中114名申请人获颁奖学金。

为推广2012/13学年第三届计划,研资局主席联同各院校同仁於2011年10月至11月,走访德国丶荷兰丶意大利及印度多国,探访了20所顶尖院校,与教职员及学生交换意见。在外访期间,代表团亦举办了15场简介会。第三届计划共收到来自117个地区的4 253份申请。截至2012年3月底,共有162名申请人获颁奖学金。


为推广2012/13学年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而进行外访

2011年11月16日,2011/12学年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得奖者联同部分2010/11学年计划得奖者与研资局成员及院校代表茶叙,交流心得及分享经验。

这项备受推崇的计划,把来自各地的顶尖研究生,汇集於香港的世界级学府,有助香港在研究方面更上一层楼,扩大本地的人才库及联络网,推动本地高等教育院校国际化。

知识转移

院校既然从事教学与研究,自然会更进一步,进行知识转移。知识转移已成为香港高等教育院校的第三项核心功能。教资会深信,院校在社会上进行知识转移,不单有利於民生经济,亦使社会及企业受惠,同时有助院校的研究政策/方针变得更全面,从而提升本地高等教育界的国际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努力,知识转移已在多个学科扎根,包括生科学丶文科及人文学科丶社会科学丶建筑丶商业及经济丶城市规划及环境丶科学及科技和工程学科,教资会对此深感鼓舞。

自2009/10学年起,教资会新增一项经常补助金,供院校巩固及深化其知识转移工作。教资会欣悉各院校善用资助,在知识转移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各院校已把知识转移纳入使命宣言及策略文件内,而教学人员亦更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教资会提供的资助,大部分供院校巩固知识转移能力。事实上,各院校已成立或扩充负责知识转移的部门,从而改善协调及加强推广。此外,各院校更明白企业及企业精神在知识转移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我们希望在新四年学制下,学生会有更多机会与新创办的公司合作,培养企业精神,并期望学士学位课程学生可与研究生丶研究人员丶校友丶教职员及其他人员建立联系网络。

各院校相当重视以不同方法转移知识,惠及企业和社会。各院校或多或少都参与顾问工作丶研究合约及协作研究,并且成立公司,以及以特许方式让其他人使用其研究成果。各院校均以商业或社会企业为对象,进行某种形式的持续专业发展。各院校亦采用其他多种方法进行知识转移,特别是在文科丶人文学及社会科学等学科。这些方法包括设立网站传播知识,以及举办研讨会丶工作坊丶会议丶展览及其他公众活动。

知识转移活动的整体水平良好,而且有上升迹象。随着知识转移活动日趋专业,预期由此而产生的收入在未来几年会增加。

2011年12月教资会赞助八所院校合办「知识转移论坛」

2011年12月,教资会赞助八所院校合办为期两日的「知识转移论坛」,吸引海外着名讲者丶业界代表丶院校高层管理人员丶教职员丶从事知识转移的人士和学生参加。该论坛是宣传良机,供资助院校展示知识转移的成功事例和协作成果。

2011/12学年分配予院校的知识转移经常拨款 


版权所有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2未经授权请勿任意转载。
修订日期: 2012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