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UGC Home
 

 

研究与知识转移

教资会积极为院校的学术研究提供各项支援,包括提供整体补助金、资助研究生学额,及多项以竞争形式分配资源的研究拨款计划,例如卓越学科领域计划、优配研究金计划、协作研究金计划及与内地及海外国家合办的联合研究计划。此外,教资会透过给予院校额外拨款,并鼓励他们与本地其他院校及海外院校分享良好做法,藉此推动院校进一步加强知识转移工作及扩大知识转移学术范畴,使知识、技术及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社会经济效益,惠及社会和企业。

由2009-10年度开始,教资会把180亿元的研究基金投资所得的收益拨给研资局,增加该局对各项研究拨款计划的资助水平。研究基金的部分收益将用于资助主题研究计划的特定主题研究项目。此外,教资会还提供额外资源,增设800个研究生学额。在这些学额中,约三成会预留给新设立的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使本地博士课程更趋国际化,余额则以其他竞争方式分配予各院校(见上一章“优化竞争 精益求精”)。

研资局负责采用“学者评审机制”评审项目为本的研究建议书,教资会成立的研究小组,负责就推动高等教育界研究工作的策略提供意见,以及检讨研究评审及资助方法。小组的目标,是与院校紧密联系,共同探讨各式议题,包括如何分配研究拨款及研究生学额,促使院校工作精益求精;如何鼓励院校兼顾研究和教学,使两者达到适当平衡;如何维持及推动角色分工,以及如何制订最佳和有效的方法分配研究资源等。  

教资会继续向市民宣扬学者的研究成果,藉着公众讲座和出版通讯,让市民大众了解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

教资会为院校提供的资助

(a) 研究开支及拨款 
教资会资助院校继续积极从事研究工作。2009╱10学年,各院校用于研究的总开支达68.351亿港元,占院校学术部门总开支的42%,相当于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0.4%。教资会及研资局分别以整体补助金及具竞争性的研究补助金形式提供的资助,是各院校的主要研究资金来源。2009╱10学年,两者约占总研究开支的75%,分项数字载于表1。

表1:2009╱10学年教资会资助院校的研究开支

(b) 以竞争形式分配资源的研究用途补助金
除教资会的整体补助金外,研资局管理的研究用途补助金是支持香港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单一最大拨款来源。研资局采用学者评审机制,透过竞争方式发放予提交申请的院校。2010╱11学年,研资局经辖下各项资助计划发放的款项高达7.75亿港元,较2009╱10学年的款项增加约4%。研资局辖下有四项主要资助计划:优配研究金、协作研究金、直接拨款及联合研究计划。各项主要资助计划的预算分配情况,载于表2。

表2:2010╱11学年研究用途补助金的预算分配情况

如欲了解各项计划的运作详情及批核申请成功率,请浏览研资局网站(www.ugc.edu.hk/big5/rgc)或参阅该局年报。

(c) 研究基金
立法会通过拨款180亿元设立研究基金后,政府随即于2009年2月以信托基金形式在教育局常任秘书长法团下成立该基金。研究基金的投资收益取代研资局现有的研究用途补助金,以提供更稳定明确的拨款。研究基金的部分投资收益会用来资助主题研究,让各院校进行年期较长并在策略上有利于香港发展的主题研究。

(d) 主题研究计划
这项计划的经费来自研究基金不多于40亿元本金的投资收益(以5%回报率推算,每年约2亿元)。计划旨在鼓励教资会资助院校研究对香港长远发展有重大策略意义的主题。教育局负责订定计划的研究主题,并已设立研究主题督导委员会,就此事提供意见。教育局谘询教资会、研资局及学术界后,选定了三个主题。其后,研资局与本地学者及海外专家共同审议拟议题目的“白皮书”,并在研讨会及会议上深入讨论及商议,最后定出11项“具挑战性”的拟议题目。教育局考虑过督导委员会的意见后,通过这些题目。首轮主题研究计划的主题和题目如下:

主题:促进健康

– 传染病

– 基因组医学

–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主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 水污染及水处理

– 可持续建筑环境

– 有机光伏发光二极管

– 空气质素

主题:加强香港作为地区及国际商业中心的策略地位

–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发展

– 通过网络能力推动香港商业发展

– 推动香港成为卓越的商业服务创新中心

–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组织

研资局在2010年9月邀请资助院校提交初步研究建议书,其后共收到89份建议书。研资局选出其中22份,请院校提交详尽研究建议。研资局完成学者评审及内部评核后,会在2011年7月公布拨款结果。

(e) 杰出青年学者计划
研资局计划以特定款项,设立新的学者评审拨款计划,用作支持及培育资历较浅的青年学者,以吸引最杰出的青年学者来港,并加强发展教学与研究之间的联系。 

申请人须首次从事全职学术工作,任职时间少于三年,职务须涵盖教学及研究工作,并获派独自指导哲学硕士╱ 哲学博士课程学生。申请人须受聘在可转为实任制的助理教授或同等职位。

新计划除提供研究经费外,亦会提供发展教育活动的费用。除采用学者评审机制,以评核研究建议的学术质素外,研资局亦会厘定新的评估准则,以评核申请的教育元素。

我们建议杰出青年学者计划应设两级奖项:(一)杰出青年学者研究金:得奖人将获批研究项目及教育活动的经费;及(二)杰出青年学者奖:得奖人除获批研究项目及教育活动的经费外,还获颁授荣誉名衔。

(f) 为人文学及社会科学学科小组辖下的学者提供更佳支援
鉴于人文学及社会科学学科小组辖下学科的研究具独特性,研资局将会成立新资助计划,为该小组的学者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提供更佳支援。

(一) 扩大在“优配研究金”计划中“聘请替假教师安排”资助所涵盖的范围。计划由现时只涵盖人文学及社会科学中四个学科(包括:人类学;人文学及创意艺术;文学、语文及语言学;以及法律学)扩大至涵盖所有人文学及社会科学学科小组辖下的学科。替假的期限会由现时的最少四个月增至一个学期,以便让申请人能够在为期二十四至三十六个月的研究计划中放取六至十二个月的替假;

(二) 为人文学及社会科学学科小组辖下学科的学者成立“杰出研究员计划”,给予从事相关学科优秀的学者更长的替假支援和资助,以便他们腾出时间专注于研究及写作工作。

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 

为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及出色的研究生(不论其国籍及种族背景)入读资助院校修读博士学位研究课程,研资局于2009年9月推出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其后每年举办一次。

计划为得奖者提供每月2万港元的津贴,以及每年1万港元的交通和研究相关活动津贴,为期三年。2010╱11学年首届计划共收到来自100个地区约3 000份申请,其中106名申请人获颁奖学金。

为推广2011╱12学年第二届计划,研资局主席联同各院校的代表于2010年9月至10月,走访南美、俄罗斯、欧洲及东欧多国,探访了24所顶尖院校,与教职员及学生交换意见。在外访期间,代表团亦举办了20场简介会。第二届计划共收到来自103个地区的4 023份申请。截至2011年3月底,共有125名申请人获颁奖学金。

这项备受推崇的计划,会把来自各地的顶尖研究生,汇集于香港的世界级学府,还有助香港在研究方面更上一层楼,扩大本地的人才库及联络网。

2010年11月4日, 2010/11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得奖者与研资局成员及院校代表茶叙,交流心得及分享经验

知识转移

教资会推动和提供诱因予院校在社会上进行知识转移,以期为民生经济带来效益,使社会及企业受惠。知识转移涵盖各式各样的活动,包括科技转移,承接工商界委托进行研究;向行业售卖特许权,以运用专利发明开发产品;为个别业界提供持续专业教育课程;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改善所提供的社区服务;藉公众演讲、表演及展览积极向公众推广“研究成果”等。

自2009╱10学年起,教资会新增一项经常补助金,供院校巩固及深化其“知识转移”工作。院校不但视知识转移为其核心工作的第三支柱(另外两个支柱为教学及研究),还制订了全面的策略、政策、行动计划及表现目标,因应本身的角色及使命,深化和加强知识转移工作。院校的角色和使命各有不同,又各有优势领域,而且在发展知识转移方面也处于不同阶段,各院校的策略不论目标或方法都不尽相同。各院校亦有预留部分校内资源以配对这笔额外的知识转移补助金,以支持其策略及计划。总体而言,院校会集中巩固其知识转移的能力,特别是以下三方面:

(i) 建立知识转移的能力(例如:设立知识转移专职部门、建立资料库、员工培训、内部推展、程序管理)

(ii) 前线的知识转移活动(例如:申请专利、宣传、供各学系申请的种子或配对基金、培育分拆成立的公司)

(iii) 发掘知识(例如:设立概念验证项目或其他用以资助下游研究的配对基金)

我们欣悉这笔指定用途补助金推出后第一年,院校都能善用拨款,取得成绩,在内部培养知识转移风气,缔造有利的支援环境(例如管理架构和员工奖励),并增加知识转移的数量。我们留意到,知识转移的质与量均显著提升(数量平均较设立补助金前增加20%),而中央监察系统亦见改善。这笔特别拨款提供新的原动力,激励院校更热衷于知识转移。

院校日益注重并加强协调知识转移工作,使学者及研究人员有更多机会与广大市民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从中得到启发;社会同时亦可从院校的研究成果,获得更多实质效益。这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有助院校的研究政策╱方针变得更全面,从而提升本地高等教育界的国际竞争力。

2010年11月,教资会又联同创新科技署赞助八所院校假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合办一场大规模的“知识转移论坛”,吸引逾400名海外著名讲者、业界代表、院校高层、教职员、知识转移工作者、学生,探讨有关知识转移多方面的课题。论坛节目包括学商配对、最佳做法分享、政策讨论、启发学生创新工作坊等,成绩理想。

2010年11月教资会联同创新科技署赞助八所院校合办“知识转移论坛”

2010╱11学年分配予院校的知识转移经常拨款(百万港元)



版权所有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1未经授权请勿任意转载。 
修订日期:2011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