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質與量

40.1 本報告的D部,以及F部的第29、30及31章,都先後探討了關於高等教育質與量的各項問題。在撰寫本報告期間,學生質素的問題也愈來愈受關注。人們主要關注的,是預科畢業生入讀高等教育院校時的質素,以及院校培育出來的畢業生的質素。對預科畢業生的批評,通常是「更多即是更差」;現時有18%來自各階層的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而他們的質素遠較二十年前的為低;當時只有約2%的青年人能入讀高等教育院校,而且大多來自富裕的家庭。


40.2 教育制度從精英制轉為普及制時,學生的平均質素(以香港高級程度會考成績衡量)明顯會稍為下降,但上述關於學生質素的說法未免過於誇張,雖然有兩點需要關注:第一,不受歡迎的學科收取的學生質素可能較差,而較受歡迎的學科卻把成績良好的學生拒諸門外。長遠來說,各院校的資源和人手有需要重新調配;不過,教資會希望清楚說明,就短期而言,院校若為維持學生質素而收生略有不足,教資會絕不會因而縮減撥款。院校似乎已明白這點,但這訊息必須向各個學系傳達。


40.3 第二點值得關注的,是預科畢業生的語文能力。這個問題最終須在中小學層面處理,而當局正根據教統會第六號報告書的建議,推行有關的新措施。不過,高等教育院校應表明不會取錄未符合所公布語文要求的預科畢業生。


40.4 高等教育院校取錄學生後,便有責任保證畢業生的質素。與高等教育撥款工作有關的人士,正致力確保有適當的機制,監管和輔助教學工作;不過,真能確保質素的,並不是合適的行政架構(雖然這會有所幫助),而是高級教學人員的承擔和參與。真正能決定畢業生質素的教授,是熱心教學的老師,不會把學士學位課程的教學工作交予教學助理和研究生,好讓自己從事研究工作教學。


40.5 不過,僱主通常投訴的,並非畢業生的專門知識不足,而是他們缺乏社交及溝通技巧。畢業生缺乏社交技巧,多少是由於學生沒有足夠機會參與課外活動所致,這亦與學生少有機會甚或沒有機會入住宿舍有關。教資會正促請政府正視這個問題。至於學生缺乏溝通技巧的問題,雖然並非完全因為學生語文能力不佳,但也不無關係。


40.6 各高等教育院校均有開辦輔導課程,並為學生提供自修機會,協助他們改善語文技巧。不過,除非各院校規定要測試學生的語文能力,並把成績記錄在學位證書上,否則學生是不會認真看待語文問題的。


40.7 雖然教資會向來強調教學質素,但也十分關注研究工作的質素。研究工作目前的情況令人鼓舞。近年本港的研究項目不但越來越多,而且多少由於研究資助局的努力,質素亦有所提高。第13章已舉出一些例子。從優良的研究水準邁向世界級水準,當中的困難實在不容低估;本港高等教育院校的研究隊伍和人員在這方面的成就,亦不容低估。


40.8 本章曾指出,許多人都認為量與質是互相關連的。不過,「量」亦與學校提供的學額及勞工市場的需求有關連,第30章及31章已討論過這些議題。如果現時的收生率保持不變,根據教育統籌科的預測,到了二零零一年,持學位的勞動人口會有10%的過剩,而持學位以下程度學歷的,則會有4%的過剩。不過,第30章曾提出要小心處理這些數字,以防產生誤解。爭議之處是,能否繼續從預科收取現時數額的學生。不過,本會希望在一九九八至二零零一年三年期,教資會資助院校的第一年學士學位學額維持在14,500個,而院校可繼續在目標學額以外收取2%繳付標準學費的非本港學生,並且在目標學額內再招收2%繳付標準學費的非本港學生。14,500這個目標學額已包括政府所有額外需求,以及香港教育學院的學額。至於非教資會資助的高等教育院校,演藝學院的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學額會有所增長。未來數年,修讀兼讀學士學位課程的人數可能繼續增加(而其後下降),但這些學生對公帑的需求不變,即使第24.9段提出的意見獲得接納,也不會花費很多。


40.9 關於學位以下程度課程的學額,教資會所得的意見並不一致。總的來說,略為增加這類學額是最理想的,但不易辦到。有見及此,本報告建議,教資會及職訓局轄下的高等教育院校,應維持現時的收生額,當局則應不時檢討有關情況。


40.10 至於研究生課程,本報告建議增加小量的研究生修課課程學額,部分用以應付香港教育學院的需求;至於研究課程研究生的人數,則應維持不變(雖然或會從外地招收更多學生)。毫無疑問,修讀持續專業教育課程的學生會繼續增加,但在就撥款而言(見第24章),本會惟一的考慮,是以更合理的方法提供經費。


40.11 預計未來數年,除了兼讀學士學位課程及持續專業教育課程外,高等教育的增長將會非常有限,甚或毫無增長。不過,這並非意味高等教育的改變將會非常有限,甚或毫無改變。無論在教學及研究方面,各學科的比重都會有所改變(在某程度是因為卓越學科領域的發展),有些改變之大,可能使個別院校感到難以適應。屆時各院校不但要注意「量」,還要留意「質」的問題,這一點非常重要。




目錄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