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政府的顧問

3.1 一九九五至九六年度,教育佔香港總經常公共開支約21%,納稅人在這方面要付出港幣約300億元,其中約35%用於高等教育。為了使款項用得其所,香港政府從多個顧問獲取意見。


3.2 教育統籌委員會(教統會)負責就教育制度的整體發展,向政府提供意見。除建議應予優先處理的事項外,教統會並監察各級教育的規劃和發展。19個委員當中,17名(包括主席)來自政府以外的機構。他們包括各類教育團體和各大僱主的代表。


3.3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就高等教育的發展及撥款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見,現在或將於短期內負責直接向上文第2.2段所列的八所高等教育院校分配撥款。教資會除了名副其實地處理「資助」的工作外,從成立以來也一直擔當主要的規劃角色,因此教資會亦承擔撰寫本報告的責任。必須指出的是,雖然教資會秘書長是負責教資會資助院校的公共開支的管制人員,但教資會不會過於細密地控制經常撥款的運用。院校的計劃經詳細討論後,教資會通常以三年一次的資助方式,向每所院校提供總額撥款,而極少甚或完全沒有限制院校如何調用各項活動的資源。現時教資會的委員中,有五名本地商界及專業人士(其中一名擔任主席)、十三名非本地及四名本地學者。附件G載列了教資會在擬備本報告書時的成員名單。教資會的會章並無規定教資會的規模,委員當中亦沒有政府人員,但教資會秘書處的職位則由公務員出任。


3.4 職業訓練局(職訓局)的主要職能,是向政府提供有關工業教育和工業訓練的意見。職訓局的成員當中,有四名是政府人員,其餘18名(包括主席)則來自工業界、專業團體和多間大學。職訓局設有20個職業訓練委員會,負責評估某些經濟行業的人力需求,以及就如何應付這些需求提出建議,包括如何由職訓局轄下的七所工業學院及24間訓練中心滿足部分的需求。在高等教育方面,職訓局最大的貢獻是負責管理分別設於柴灣及青衣的兩所科技學院。這兩所學院設有多項高級文憑及高級證書課程,其中一些課程是從兩所前理工學院接辦的。


3.5 研究資助局(研資局)透過教資會,就高等教育院校的研究需要及所需撥款等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見。除研資局的撥款外,各院校還可運用分配到的總額撥款,以及由各基金會、政府部門及工商界所提供的外來研究資助,以補不足。儘管如此,研資局的撥款及向政府提出的建議,作用甚大,有助建立一個穩固基礎,逐步推展通常屬應用性質的其他研究活動。該局的成員包括六名本地及六名非本地學者,以及三名本地商界及專業人士。成員中並沒有政府人員。


3.6 香港學術評審局負責就本港非大學院校的學位水準,以及世界各地頒發的學位的質素,向政府、教資會及專業團體提供意見。該局亦負責出版一本有關海外院校在香港開辦的課程的週年指南(見第2.10段)。該局有22名成員,包括本地商人和工業家,以及本地和非本地學者。該局借助逾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為該局進行院校檢討及擔任課程評審小組的成員。





目錄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