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教資會刊物 > 其他文件 > 2005 > 教資會的角色及定位

教資會的角色及定位

近日有報導探討並評論有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的角色,本委員會希望就其中數個要點作出進一步的闡述。

教資會的角色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本身是一個獨立於政府及各大學的諮詢組織,就本港高等教育的發展及撥款,既聽取雙方的見解,又向雙方提供中肯、專業、不偏不倚的意見和建議。一直以來,教資會將本身的角色喻作「不偏不倚的中介人」:一方面確保院校的學術自主,另一方面確保公帑用得其所。「中介人」一詞反映了教資會的位置以及所擔當的職能。教資會是院校與社會(一般以政府代表)之間的橋樑,而在履行其角色時,教資會一方面促進兩方的瞭解(- 故此雙方在重要事項上有直接的對話並不為奇),而另一方面亦與政府及院校建立開放的渠道,以便向兩者提供和收集意見。

由於教資會具有這種中介功能,它也被視作「緩衝機構」。與「中介人」一樣,這反映了教資會處於政府與院校之間的事實。一方面,教資會須確保院校的內部管理工作不受政治干預、確保教學人員在研究課題和表達意見方面的自由不受限制;另一方面,社會賦予各院校辦學的權利和向他們提供經費資助,因此教資會有責任確保各院校對社會負責,恰當地運用有關資源。

為了履行上述職能,教資會的工作包括審核各院校的學術發展建議和資源策略(即人力資源產業和財務策略),評定有關建議的學術價值以及相應的資助方式。同時,教資會也負責確保由公帑資助的院校經費用得其所,監察各院校在學術及財政方面的表現,並為高等教育界規劃未來發展路向。綜合而論,教資會主要有四項職能:安排撥款及監管經費運用,推行質素保證,提供策略上的理念和意見,落實和執行有關策略。

在二○○四年一月發表「香港高等教育--共展所長 與時俱進」的政策文件,教資會進一步釐清教資會的角色。文件闡釋,教資會為發展本港高等教育界為多元及互相緊扣的體系,將採取策略性手法,讓每所院校可因應本身的優勢,擔當獨特的角色,爭取卓越成就;同時又互相協作,結合為一股整體力量。

院校的學術發展及撥款安排

就每一個撥款年期,教資會均要求其資助院校提交學術發展建議,作為考慮各院校在新撥款年期中的學生人數的重要參考資料。此舉已實行多年,並非對院校進行「微觀管理」。在此學術發展建議中,院校會就其每個學科的學生人數作出建議,而社會上有特殊人力需求或公營機構為主要僱主的個別學科(例如醫生、教師、律師、護士和社工),政府會在有需要時就行業的人力市場需求提供預測及意見,而教資會及其資助院校在釐訂及考慮學術發展建議時,均會盡力配合。在審視院校的學術發展建議時,教資會會作出專業及公正的建議,並在有需要時,與院校及當局磋商,期望達致「雙贏」的安排。由此可見,教資會絕對不是「政府的代言人」。這種中介角色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教資會在考慮雙方的建議時,採取不偏不倚的立場,在作出判斷時,秉持大公無私的方針。而就當中所進行的商討,院校亦認為對其本身的健康發展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至於經磋商後的學科學生人數,院校也非不可更改;教資會會因應院校及社會的需求,適當地考慮院校所提出的學生人數修改建議,並靈活地作出調整;而事實上,過去數年教資會均有容許個別院校修改其部分學科學生人數的例子。

教資會運作透明度

教資會一直保持高透明度的運作。以教資會就各院校的撥款建議為例,當中所採用的方程式、準則和原則,均為公開資料,並已詳細地列載於最近的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的資料文件中,公眾可清楚瞭解教資會撥款建議背後所持的理據。有稱教資會以削減撥款「威嚇」大學,此實屬捕風捉影,我們不敢苟同。院校所獲撥款,均須由政府及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批准,教資會就此不外提供中肯的建議。

整體而言,在面向院校時,教資會會盡力在靈活性、透明度及質素保証上,爭取平衡。教資會一方面會在整體層面策略性地推動本地高等教育的發展;而另一方面,會積極回應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界的期望,並確保公帑用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