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教資會刊物 > 新聞稿 > 2000 > 1999年研究評審工作 -- 香港各大學研究工作取得顯著進步 (18.5.2000)

1999年研究評審工作 -- 香港各大學研究工作取得顯著進步

根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今天發表的報告,香港的所有高等教育院校在研究工作方面的表現自1996年後再次取得顯著進步,很多研究成果獲得國際認可。

1999年的研究評審工作結果已於2000年4月14日召開的教資會會議上獲得確認。教資會主席林李翹如博士解釋:「所有受教資會資助的院校,即本港七間大學及香港教育學院都必須向教資會呈交其研究成果,以作評審。是項研究評審工作按3年周期進行,評審結果會作為教資會評估院校經常性補助金的基準之一。首兩個研 究評審周期已分別於1993年及1996年完成。」

在1999年研究評審工作中,8間受教資會資助院校的超過4,200名合資格教職員提交了研究成果項目供評審,共18,000多個項目獲評核,較1996年增加約30%。

就1999年研究評審工作所訂立的基本質素水平定義為:「成果的質素相等於切合香港有關學科可達致的卓越水平,並顯示有跡象可達致國際卓越水平」,與1996年研究評審工作所採用的相似。

林博士表示: 「鑒於教資會相信近年來香港的研究質素有很大的進步,經審慎考慮後,決定在1999年研究評審工作中,更嚴格詮釋上述定義」。她補充:「我很高興知道教資會在這方面的想法明顯地獲得證實。」

儘管對上述定義作出較嚴格的詮釋,部分曾參與往年研究評審工作的評審小組成員認為,院校的研究工作再次有顯著的進步。教資會很高興得悉海外成員對院校提交的研究成果的質素大致表示讚賞,並認為可與他們熟識的國際標準相比擬。

研究評審工作由12個研究評審小組負責,180名小組成員當中有138名為本地學者或商界人士,其餘42名則為知名海外學者∕專業人士,分別來自澳洲、加拿大、中國內地、日本、台灣、英國及美國。

在1999年研究評審工作中,教資會對於『研究』再次採納了一個很廣泛的定義, 包括應用研究,今次更採用卡爾基基金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最先擬訂並經進一步慎密修改的有 關研究和學術的定義,涵蓋「發明、綜合、應用及教學」4個領域的工作。採納這較廣泛的定義,目的是針對以往評審工作給人的感覺是對傳統或基楚研究較為偏重。

林博士表示:「我們在傳達有關訊息,即研究應在廣泛的層面上受到鼓勵及進行評估,已取得一些成果。我們相信已在正確的軌道上出發,但仍需更多的工作以加強這方面的訊息。」

林博士指出:「雖然如此,超過百分之七十受教資會資助院校的合資格教學人員所遞交的研究成果,其質素被評審小組審定為有一定價值;而百分之五十五以上(包括非整數計算)被評定達到相等於切合香港有關學科可達致的卓越水平,並顯示有跡象可達致國際卓越水平。雖然3間在研究投入大量精力的大學 ──中大、港大和科大──
繼續取得頗佳成績,各間院校均普遍顯示有所改進。但必須指出,在不考慮它們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使命的情況下,直接比較各院校在研究方面的表現, 既不公平,亦不恰當。」

1998至2001年度教資會共撥款120.17億港元資助各院校的研究工作,包括研究資助局(研資局)所管理的研究用途補助金及經常性補助金中的「研究資助」部分。1999年研究評審工作的結果將作為分配2001至2004年度院校經常性補助金中「研究資助」部份的基準之一。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處
2000年5月3日